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抗战武汉大撤退:后世称之东方的敦刻尔克(3)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5-10-25 11:48:20

      为了尽快抢送百万吨零散物资与大批难民,卢作孚指挥部下在三峡航线增设码头和转运站,临时增加雇工3000多人,征用民间木船850余只予以协助。

惊心动魄的武汉大撤退

      这场后来被著名教育家晏阳初称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行动开始后,卢作孚指挥他的民生公司,在日机轰鸣与残酷轰炸中,把重要物资的三分之二在40天内安全转运到大后方。此后,枯水期来临,中水位轮船已不能在川江继续航行,卢作浮临危不乱,组织民生公司职员改用木船和绞盘拖船装载着最后三分之一的物资日夜运输。遇到浅滩水枯处,民生公司的员工与前来援助的军民一道,改用人力在长江岸边拖着一艘艘分装的木船步步艰难前行,从而开始了长江航运史上前所未有的意志与力量的竟拼。尽管有为数众多的轮船被追遂而来的日机炸沉,有的触礁而毁,船上水手伤亡惨重,但那大船小船齐头并进,那军民不分,通力合作的场面,以及在硝烟密布,弹片横飞的川江水面负重前行的身影,永远留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史上而使后人越发奋励。其间,有外国记者拍下了全裸的民生公司职员和当地纤夫,为抢运战时物资于寒风凛冽中,在长江岸边匍匐前行的照片。

      当这些照片在西方报刊登载后,引起了强大震撼。为此,西方特别是美国人才知道世界东方这个被讥讽为“拿着筷子与日本军队交战”的民族,在最危急的时刻会用肉体与炸弹、刺刀搏斗,用鲜血浇泼战火的烟焰,中国民众有着一种不可战胜的意志与潜在力量——这样的民族是不会灭亡的。美国民众援华的呼声空前高涨,美国政府与议会对中国抗日前途的估计,以及对华政策为之发生了巨大改观。

      1938年12月,经过民生公司20多艘轮船和征集而来的850多只木船不停地在峡江来回穿梭了40多天后,宜昌大撤退结束。此次抢运的物资,相当于民生公司战前1936年全年的运输总量。直到宜昌沦陷前,民生公司运送部队、伤兵、难民等各类人员,总计150余万,货物100余万吨,其中包括两万吨空军器材和广东炮厂的物资。正是得益于这次抢运,一批现代化的钢铁厂、兵工厂和纺织厂,在长江上游的大后方又相继建立起来,为国民政府组织反攻和夺取整个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军方后来在检讨武汉会战得失时,才认识到此次中国军民拼着性命抢运战略物资在整个战争中的作用,并慨叹道:“假定昭和十三年(1938)攻占武汉作战的同时就攻占宜昌,其战略价值就大不一样了。”限于当时的特定条件,日本侵略者没有这样做,或者上帝没有给予他们机会实施这一进攻计划,天佑中华,在川人不惜以肉体/热血与牺牲生命的全力协助下,中华民族绝处逢生,最终等到了战略反攻的那一天。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