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14日,科隆-波恩机场,一名老妇吻了阿登纳的手。
参考消息网9月17日报道 德国《世界报》网站9月13日发表题为《橄榄油救了最后的9626名战俘》的文章,作者为斯文·费利克斯·克勒霍夫,编译如下:
这一姿态是自发的,因而也是真诚的。1955年9月14日,康拉德·阿登纳在科隆-波恩机场刚宣布最后近万名德国战俘和被扣留的平民将从苏联回国,一名身穿黑色大衣的老妇就走向这位联邦德国总理,握住他的手并跪倒在地。
已经79岁的阿登纳将她扶起。老妇吻了阿登纳的手。总理对她耳语了几句,这名妇女转身离去并消失在人群中。这是一位绝望的母亲在表示感谢。她希望自己失踪的儿子现在能回家。
国事访问
没有其他影像如这段仅持续了短短数秒的场景给阿登纳的形象留下了如此深刻的烙印。它被摄影机和几名在场的摄影记者记录下来。人们甚至可以说:慈祥的建国总理的神话始于当天。
但最后一批战俘及被扣留平民的问题起初本不是那次国事访问的焦点。1955年6月7日,国事访问的邀请出乎预料地抵达波恩。以尼基塔·赫鲁晓夫和尼古拉·布尔加宁为核心的苏共新一届领导人在给联邦德国的外交照会中提出建立外交关系,并泛泛地提及可以就“解决涉及整个德国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展开谈判。
此举非同寻常。人们通常采取相反的顺序为建交铺路:首先基于互信奠定基础,然后互派大使,最后举行国事访问来庆祝两国建交。苏联不合常规的做法让波恩的许多观察家猜测起了赫鲁晓夫和布尔加宁的真实意图。
他们可能想通过邀请来离间年轻的联邦德国和西方伙伴。二战四大战胜国定于1955年7月中旬在日内瓦举行1945年波茨坦会议后的首次会面。苏共领导人或许乐见阿登纳(受德国统一问题有望取得进展的诱惑)在峰会前去莫斯科一趟。这或许尤其会大幅动摇美国对联邦德国政府的信任。
阿登纳在如何应对方面表现得犹豫不决。在这种情形下,阿伦斯巴赫研究所的一份具有代表性的民意调查对他而言非常不合时宜。民调显示,82%的西德人认为总理应接受邀请;只有3%的西德人认为应该拒绝。但与此同时,21%的西德人认为莫斯科只想在华盛顿和波恩之间挑拨离间;认为邀请表明苏联怀有真诚意愿的西德人只稍多一点,为23%。
无论如何,这位总理在1955年6月30日的答复中有所保留。他只是发出信号,表明联邦德国原则上愿意举行会谈,但未就是否愿意进行正式国事访问表态。但两天前,一个特别班子已经着手从技术上准备这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