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口袋】
雨夜冒险穿插敌阵
如何去敌后区设口袋阵,成了115师的难题?
“115师布阵设伏的乔沟地区,在当时属于敌占区。”研究平型关战役十余年的灵丘本地学者高凤山介绍,1937年9月21日,有“钢军”之称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派遣粟饭原秀大佐率两个步兵大队,绕过国民党军15个旅依险设防的平型关关前重地,突然出现在平型关左侧背后,致使数万国军仓皇后撤。于此同时,朝平型关正面推进的日军第21旅团占领了紧邻平型关的灵丘城。
穿插敌阵设伏的决定是一招险棋。李天佑、杨得志等人回忆,林彪之所以敢做这个部署,是因为他在两支敌兵中间,发现了30公里的真空地带。
去敌人身后设伏,师部一再告知各团指战人员,“暴露与否,是成败的关键”。24日深夜,115师各团趁着夜色出发,行军路线是最难行走的毛毛道。是夜,除了摸黑急行,115师遇到了暴雨引发的山洪。前一分钟才没过脚面的山溪,瞬间变成齐腰深的山洪,几个想要强渡的战士刚跳进水中,一下子就被湍急的洪水卷走。“这样趟渡,只能送命”,686团副团长杨勇命令,“枪和子弹挂在脖子上,手拉着手,形成密集队形趟涉。”
685团、686团、687团勉强通过后,688团几次试图强渡,均被激流阻断。聂荣臻建议,“我看688团不必强渡,向南转移隐蔽待命吧,否则徒增牺牲。”
25日拂晓前,685团、686团、687团全部到达预设位置完成战斗部署。经过一夜风雨,埋伏在乔沟两侧坡上谷底里的战士已变成泥人,与阵地浑然一体。此外,暴雨还将连夜行军的痕迹冲刷干净,敌军难以侦察到蛛丝马迹。
【扎口袋】
日军“尾巴”钻进再打
115师宣传部长肖向荣的日记,详细记载了日军进入口袋阵的情景。“约莫八时半光景,从小寨至老爷庙约五里路之间的马路上,开来了敌军载重汽车八十余辆,马车百余辆,连接成一线。汽车上有约千名的敌军,后面跟着少数的骑兵,押送着车辆,正由东向西,往东跑池输送。”
或许是因为之前经历的战斗太过顺利,或是认为行军区域已被占领,这支日军进入“口袋”前连侦察、开路的尖刀班都未派出。
对比敌军的轻率,首战日军的八路军在情报工作上尤为重视。陈赓大将之子陈知建将军介绍,当时共产党对日军的情报工作已有成效。从灵丘传回的情报显示,日军25日计划在凌晨出发,赶到团城与另一队日军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