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此时桂系却不听调遣,华中的白崇熙数十万大军按兵不动,对蒋令其于蚌埠设指挥所,统一指挥华中,华东两战场兵力,公然抗命。白崇熙抗命的直接原因是辽沈战役的胜利动摇了蒋介石的统治能力,桂系想乘火打劫篡夺国民党的领导权,乐于看到老蒋力量的削弱,以逼迫蒋下台。当淮海会战绪战之际,白崇熙阳奉阴违,反令第十三绥区王凌云所指挥之第二、第十五军南移襄阳、樊城地区.当黄百韬兵团于碾庄酣战,白的精锐3兵团始终不动,还令向此增援之蒋系部队黄维12兵团停止于蒙城附近不动.幕后主使者副总统李宗仁,更是于十二月二十五日与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等通电与共产党和谈,要求老蒋下野.待黄百韬兵团已被歼,黄维兵团复由蒙城向徐州前进,使共军得以各个击破。因此,华东共军取胜的战略条件是中原和华东战场的国军不能有效的配合,这源于辽沈战役的胜利对敌人产生的分化作用。
其次.辽沈战役破坏了华东敌人的计划:在淮海战役前,杜律明决定用共产党的战略战术对付共产党。他制定了《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组织徐州国民党军四个兵团,二十个军,采取先发制人,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放弃被动的防守城市的打法,变被动为主动,集中优势兵力与解放军打运动战。该计划乘华野、中野分离之际,以华中国民党军牵制中野,以徐州主力采取奇袭战术主张攻击华野,收复泰安、济南。他认为解放军经过济南战役的消耗,必须休整一段日子后才能再战,而徐州国民党军四个兵团的兵力、装备都占优势,而且在济南战役时没有损失,无需休整就可投入作战。
由于该计划完全符合蒋介石的战略意图,所以很快于10月2日获得批准。10月7日,杜聿明召开兵团司令会议确定具体实施方案,并决定于10月15日开始行动。但就在即将发起进攻的10月15日凌晨,杜聿明被蒋介石紧急召往东北挽救败局。刘峙本来就对这个计划顾虑重重,杜聿明一走,立即命令中止执行攻击山东的计划,并把作战计划改的面目全非。猪头刘峙把部队摆成一字长蛇阵,成了没有既设阵地、鼠头蛇尾的到处挨打的阵势,黄伯涛兵团因此被包围,令当时知道这个情况后的杜聿明,白崇熙等痛心疾首,认为这是古今中外罕见的失败部阵,完全绝望。如果不是辽沈战役破坏了华东敌人的计划,淮海战役的结果将完全不同。辽沈战役还耽误了国民党主动进攻计划,为三野和二野赢得了20天的战役准备时间和主动进攻的机会,为战略决战进行了充分的组织准备,这些都是辽沈战役赢得的时间。
第三.辽沈战役改变了华东战场敌人的指挥官,迫使敌人把华东战场国民党的指挥官由最精明的杜律明换成了最笨的猪头刘峙,这使国民党在淮海战役中屡犯低级错误。在黄佰涛兵团被包围之后,如果按照杜律明的计划国民党军队仍然有取胜的可能:杜律明的计划是先用徐州国民党主力南下消灭二野(30万打10万),然后再北上救黄佰涛兵团。如果三野不救二野,二野很可能被杜律明和黄维南北夹击而消灭,就算三野消灭了黄佰涛兵团,国共双方也是各消灭对方10多万,只能打个平手,华东战场国民党的优势将相对扩大。如果三野分兵救二野,那么黄佰涛兵团就可能突围而下,国民党的80万大军就会集中在一起与三野与二野的60万军队大战一场,国民党军至少可以避免被各个击破,战争的结局肯定改写,甚至国民党取得胜利也不是没有可能,淮海战役的将是另一种景象。辽沈战役改变了华东战场敌人的指挥官,对淮海战役的胜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