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仁
会战中军衔最高的殉国者
对早在1931年“9·18事变”中就失去家园的东北军来说,能参加淞沪会战是期盼已久的事情,当“不抵抗”政策的束缚一朝解脱,这些背井离乡的将士们不惜用生命去实践“打回老家去”的铮铮誓言。
基本由东北子弟组成的第67军是在1937年10月底开进淞沪战场的,当时战局对中方极为不利,11月5日,日军第6、18、114师团及第5师团一部在金山卫登陆,直扑松江,对正在苏州河一线苦撑的中国军队主力构成侧翼威胁。为了给大部队争取撤退时间,第67军军长吴克仁中将率部于6日傍晚抵达松江,挡住日军第6师团的去路。
经过长时间消耗,中国多数部队已现疲态,用老将冯玉祥的话说:“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无数部队填进去就熔化了!”然而第67军在蒙受巨大伤亡后依然斗志旺盛,连日军也深感敬畏。从11月6日到8日,不满员的第67军同得到重炮、飞机支援的日军第6师团展开逐街逐屋的争夺战,吴克仁更是亲赴一线督战。8日夜,吴克仁在完成守城三日的任务后,率余部数千人向昆山突围,没想到在次日傍晚遭到日军截击,吴克仁不幸殉国,成为淞沪会战中牺牲的中国最高将领。
吴克仁
阎海文
“中国无被俘空军”
渴望用死来洗雪“不抵抗”之耻的东北英雄远不止吴克仁军长一人。同样因“9·18事变”逃难到关内的阎海文,把日本侵略者视为仇敌,他在日记里写道:“东北沦亡,国将不国。堂堂的中华民族,竟受倭奴之摧残与蹂躏,令人痛心。”1936年,他如愿成为中国空军第5大队的一员,驾驶战机巡逻在长江沿线。
淞沪会战爆发后,阎海文所在的第5大队奉命支援前线。8月17日,第5大队计划派出6架飞机,支援陆军第88师围攻虹口日军司令部,阎海文积极请战,他对上司说:“我是一个流亡者,我要打回老家去,要为东北三千万同胞报仇!”最终,他获得出征机会。令人遗憾的是,在完成轰炸任务即将返航时,阎海文的座机被日军炮火击中,跳伞时因风向改变落入敌方阵地。被围后,阎海文宁死不降,拔出随身手枪击毙日军多人,随后在“中国无被俘空军!”的呐喊声中用最后一颗子弹自戕殉国,时年21岁。有感于阎海文的英勇,日军为其建坟,坟上碑文书“支那空军勇士之墓”。
1937年10月,日本东京举办“中国空军勇士阎海文展览会”,展出其生前遗物,而这些遗物直至抗战结束后才回到中国。
沈崇诲
誓与敌舰同归于尽
沈崇诲是清华大学毕业生,在旧中国堪称“精英中的精英”,更不用说他还是清华大学足球队的成员。“9·18事变”后,沈崇诲以实际行动投笔从戎,报考中央航空学校第三期,毕业后留校任教,并担任空军第2大队第9中队中尉分队长。
上海战事打响后,沈崇诲所在的第2大队装备了轰炸机,随时准备出击。8月14日晨,他和战友驾驶21架诺斯罗普-2E式轻轰炸机,向吴淞口一带的日舰以及日军控制的公大纱厂、汇山码头等据点实施凌空投弹,然后全体安全返航。下午,全大队21架飞机再次分两批出动,轰炸了上海日军目标,取得较大战果。
沈崇诲
8月19日,沈崇诲和战友驾驶7架飞机,经长兴、吴兴向上海方向飞去,轰炸佘山附近的日舰。当飞机飞抵南汇上空时,他所驾驶的904号飞机发生故障,尾部冒出青烟,飞机减速,落在机队后面,如果迫降着陆或者弃机跳伞,均可落入己方阵地。但沈崇诲却与同机飞行员陈锡纯一起,驾驶出故障的战机及其携带的炸弹,从高空冲向附近海面上的日本军舰,与之同归于尽。沈崇诲殉国时年仅26岁,为表彰其英勇精神,国民政府追赠其空军上尉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