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牛的狙击手是谁?最长寿的狙击手又是谁
年龄稍长的影迷应该还记得2001年上映过一部名叫《兵临城下》的电影。讲述了牧羊人出身的苏军准尉瓦西里?扎依采夫(俄语“扎依采夫”意为“野兔”)与柏林狙击学校校长、神枪手考宁斯少校生死决斗的故事。
扎依采夫先以一支普通毛瑟枪射杀了三十二名德国人,之后三个月内用狙击步枪击毙二百二十五名德国及其他轴心国部队官兵,包括十一名狙击手。1943年2月他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按狙杀人数在二战狙击手中列第十位。
狙击手(Sniper),一个毫不惹眼的词,其前身Snipe1832年才首次出现,据考源自英国殖民官员在印度乡间的游猎活动。Snipe(鸻形目鹬属之鹬鸟,亦名沙锥鸟)是一种灵活的小鸟,极难猎捕,这种需要高超射击加潜行技术的运动于是以snipe名之。狙击手(Sniper)一词即由“猎鹬者”转化而来。
尽管前膛来复枪已在中欧大量使用,但由于其装弹太过困难耗时(因弹头与膛线紧密咬合),各国部队的配备仍然以滑膛枪为主。问题是滑膛枪的杀伤力极为有限,以二百多年后美国独立战争中的英军标配——著名的Brown Bess滑膛燧石枪为例,其有效射程仅八十码(一说五十码),超距离被打中的人只能说是运气极背。
《兵临城下》狙击手剧照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军的柏丹上校于1861年招募了两团神射手(大名鼎鼎的“柏丹射手”),不过主要是充任主力部队的前卫,遇特殊情况才派作狙击手用场。由于资源短缺,南军没有庞大的狙击手编制,然而战果却堪称辉煌——四年战争期间,至少有三名北军将领成为狙击手的枪下之鬼,中下级军官更是伤亡者众,连林肯在视察前线时也差点被猎获。
当时南方狙击手配备的是带三倍瞄准镜的英国魏渥斯步枪(Whitworth rifle),据说曾创下八百码的远距离狙杀纪录。
1914年一战爆发,德军针对“堑壕战”紧急训练狙击手(多选有狩猎经验者进行特训),并订购大量狙击步枪和瞄准镜,分配到前线每个步兵连。这使得德军狙击手一度主宰了战场,英法联军陷入被动挨打态势。
面对威胁,联军自然要进行反制在西方传统的战争观念中,两军对阵应光明磊落,狙击放冷枪的行为虽属必要之恶,却只在战时临场搭建应用。故而狙击战术在一战后再遭雪藏,并未继续被各国军方重视。
狙击步枪
二战初,欧洲战场多为大兵团作战,势如破竹的德军无暇顾及狙击小道。倒是苏军为迟滞对方攻势使尽浑身解数,训练狙击手消耗德军有生力量即其中之一。1942年,红军被鼓励参加一个名叫“狙击手运动”的射杀法西斯竞赛,创造四十次击杀纪录的士兵即获得勇敢勋章和“卓越狙击手”称号——这大约是“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战时延伸。
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红军于围城内设狙击学校,现炒现卖,德军第六军团被大批速成狙击手吸入街巷战的泥沼——《兵临城下》所述苏军准尉扎依采夫与德军科尼格少校极富戏剧性的狙击对抗,就是发生在上述背景下。
英国军方对狙击重视有限,1943年秋才设置第一所狙击学校。美国陆军则任由各部队长自行决定狙击战术的运用。结果在意大利/诺曼底战场,德军狙击手一度让盟军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