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这个委员会,在1940年7月中旬,向罗斯福提议“驱逐舰换基地”,而罗斯福则派出私人特使多诺万上校去英国弄清两件事:英国需要什么和能支付什么;英国是不是还想打下去及能再打多久。多诺万带回来的消息一锤定音:英国人决定抵抗到底,他们最需要的是旧驱逐舰,为此他们可以拿西半球的岛屿基地来交换。就这样,交易开始了。
一场“双赢”的交易一开始美国人的要价相当高。他们要求英国政府作出正式、公开和书面的承诺,保证一旦英国本土失陷,这些驱逐舰、甚至整个英国皇家海军既不能投降,也不能自沉,而应该转移到海外“继续战斗”。这项要求遭到英国当局、尤其是自尊心极强的丘吉尔坚决反对。他毫不客气地对美国来使说,可能面临“或投降、或自沉”选择的绝不会是英国皇家海军,而是纳粹海军。
丘吉尔这么说不仅仅是因为面子问题。邹寸纳粹兵临城下,英伦三岛抵抗意志高涨,如果公开发表一份“英国舰队在英伦陷落后如何如何”的声明,绝对会影响英国人的士气—皇家海军是英国人心目中的偶像和支柱。此外,美国当时只打算给30艘驱逐舰,要价却是22个英国岛屿,这笔买卖英国人觉得太亏,因此丘吉尔指示谈判代表“不怕拖,让步越小越好”。
二战中的美国驱逐舰
到了1940年8月,情况有了转机:英国方面逐渐站稳了脚跟,但仍需大量物资补充以恢复战力,海上交通的反潜护航需求压力更大;美国方面,“唇亡齿寒”的道理被更多的人所接受。8月13日,罗斯福致电丘吉尔,同意拿出50艘驱逐舰和其他一些装备,要求的回报是:第一,英国重申战斗到底,而且无需单独发声明,只需丘吉尔重复6月4日在英国下议院的“战斗到底”声明即可;第二,美国从英国手里获得纽芬兰、巴哈马、牙买加、圣卢西亚、特立尼达等岛屿,但不是永久性获得,而是租借99年。
有意思的是,这桩交易并没有正式的签署日期:美国方面,罗斯福动用了总统特权,没有提交国会表决,而业已开始转向的国会也难得地未刨根问底;英国方面,丘吉尔只是在9月5日以“书面通知”的形式向下议院报告了此事。
英国首相丘吉尔
然而英国国内不满的声音还是很强大。在许多老派人物看来,海外殖民地是“日不落”的保证,而海军则是英国的骄傲和传统,居然要用殖民地换旧军舰,太丢脸了。为了平息这些争议和不满,丘吉尔用一种怪异的手法堵住了悠悠众口:他宣布,其实英国只用了巴哈马、牙买加等6个岛去交换美国的驱逐舰,而另外两个(纽芬兰和百慕大)则是“赠借给好朋友美国的礼品”,以感谢美国的慨然相助。这个奇怪逻辑表达的含义有两层,第一,英国还是很富足,很有余力,跟美国做交易如此慷慨,是有身份的表现;第二,通过这桩交易,英国得到的不仅是50条“破船”,更是一个强大而可靠的盟友。
不管怎样,交易达成了。二战期间,美国人在换来的小岛上一共设立了17个小型基地,这些基地在战时确保了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后院”的安全,战后则成为美国控制加勒比地区的一个个要冲。而它拿出的50艘驱逐舰,最“年轻”的也有18岁,不适合在舰队内随同主力舰作战,却仍适合发挥“余热”,为商船护航。这些旧军舰的到位,一方面让英国可以编成急需的商船护航编队,另一方面也让更新式的驱逐舰得以充实皇家海军主力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