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
抗联时艰难 直到现在都少喝水
李在德老人现在居住在通州的一个普通住宅小区。如今已经是四世同堂。老太太个头不高,满头白发,下楼散步,跟谁都微笑。
虽然年事已高,她也不闲着,打扫房间、清洗碗筷,儿孙阻拦她还不高兴,总是念叨着“国家给我这么好的待遇,我却不工作了,没有贡献了”。
往昔的艰苦岁月给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据家人介绍,老太太从来不穿新衣服。在整个采访中,她几乎没有喝水。儿子于先生解释:“在抗联时候没有干净水喝,她就强忍着少喝水,养成了少喝水的习惯。”
战争年代
14岁便抗日 俩儿子夭折或失踪
李在德原籍朝鲜,姥姥、姥爷都是抗日组织的成员,先后被捕牺牲。随后李在德与父母逃到黑龙江省朝鲜族聚集区。
在黑龙江的汤原县,李在德所在小学的校长就是后来朝鲜第一副主席崔庸健,在那里,她的心中埋下了抗日的种子。1932年,只有14岁的李在德参加了抗日游击队,随后成为被服厂战士。
四年后,李在德与抗联战士于保和结为夫妇。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因缺少粮食没有奶水,只存活了五天便夭折了。
随抗联队伍进入苏联后,他们生下了第二个孩子,抗联将领赵尚志给孩子起名叫“根植”,以纪念一位抗联战斗英雄。然而孩子刚刚几个月的时候,李在德夫妇潜回东北侦察敌情,孩子被苏联人抱到幼儿园抚养,从此杳无音信。
70多年过去,再次提及“根植”,老人虽然表面平静,但内心仍然掩盖不住失去儿子的痛苦。
回东北潜伏 亲见战友饿死途中
在苏联远东红旗军88独立旅,除了常规军事训练外,李在德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学习收发电报。
1941年到1942年,李在德多次随小分队返回东北,侦察黑龙江三江地区的日寇兵力、武器装备等军情。再趁夜里日伪军最为松懈的时候,将情报用电报发回88独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