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为抓叛徒敢闯五万人敌营的辛弃疾(3)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5-01-27 10:51:03

  先前辛弃疾等人硬闯金营时被吓得发呆的那些金兵,在回过神来之后,赶紧向上司汇报,然后奉命组织队伍追赶辛弃疾一行。金兵与投奔宋朝的义军在路上发生了好几次遭遇战,战斗有时发生在白天,有时发生在黑夜,但义军都打退了敌人,赢得了时间。就这样,辛弃疾领着大家一路向南,渡过了长江。

  刚安顿好过江的人马,辛弃疾就立即把张安国押送到杭州向宋朝献俘。经过问案审判,张安国很快被推上杭州街市斩首示众。辛弃疾明明白白、痛痛快快地看着张安国被杀头之后,满怀希望地入朝听命,想象着入仕以后应该能在南方有所作为。这一年他23岁。

  临死还在喊“杀贼”

  但是,辛弃疾在南宋的大半生是坎坷失意的:一是他的北方“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使他受到了南宋朝廷与官僚阶层的无端猜忌与歧视;二是他南归之后,恰巧碰上了南宋长达40多年的抗金低潮期,整个社会不敢再对金国言战,使他无法有所作为。

  关于第一点,南宋统治阶层,上自皇帝,下至士大夫,是一个权力垄断的小圈子,排外主义情绪极强,他们把辛弃疾这种从北方投奔南方的爱国者蔑称为“归正人”或“归明人”,视为异己分子,不信任,不重用。辛弃疾就是众多“归正人”里一个受猜忌、受歧视的典型人物。他在备受打击排挤之后曾向宋孝宗上书,自述:“臣孤危一身久矣……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

资料图:爱国词人辛弃疾

  关于第二点,是辛弃疾南归之后不久,南宋朝廷举行了一次北伐(此次辛弃疾未能参加),但战争以南宋失败而告终。从此时起,举国上下,除了陆游、辛弃疾等之外,无人再敢言战。

  辛弃疾因为极有才干,被任命了各种官职,但也因其不断呼吁抗金,力主北伐,因而招人忌恨,被人罗织罪名,遭到罢官,有20多年的时间只好到江西上饶乡村去当农民。无所作为之下,他只好靠填词来发政治牢骚。他在南京担任参议官时,填写过一首《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