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微微泛黄的《台儿庄大战》、一本精装《抗战将士忠烈录》(台湾出版),以及一份虽已过去了二十多年却光洁如新的“革命烈士证明书”,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茶几上。证书旁边,是一位中年男子的照片,身着戎装,这个人便是朱家麟,一个在时间长河里几乎被人遗忘了的将军。
“我母亲、我舅,我大姨,还有我们这些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都多多少少受了他的牵连,入党不行,提干不行,日子过得苦,心里更憋闷。”尽管朱家麟是常钢的外公,但很长时间,常钢都不知道外公长什么样,究竟是什么人。自幼时记事起,大人们一说起他,都躲躲闪闪,讳莫如深。
从旧书摊上“找回”真实的外公常钢曾是西安市一家国企的经理,退职在家多年。
资料图:朱家麟烈士
朱家麟,这个家族里很多后人都没见过的国民党将军,让后人背负了不该背负的,几乎成了一道不愿被触及的心结。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常钢从一个旧书摊上,看到了外公的名字。
这是一本叫《台儿庄大战》的书,浅蓝色外皮,纸张已发黄,薄薄不到百页,但常钢拿在手里,却是沉甸甸的。
“开始我随便翻了翻,结果一眼就看到了朱家麟的名字,我犹豫,这是不是跟我外公同名?”为弄清真相,自参加工作起,常钢时常逛书店、旧书摊,只要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他都会扫上两眼。他想方设法联系上了北京的出版社,但出版社早没有作者的联系方式,后来常钢去北京,找到了年事已高的作者。作者确认,朱家麟是常钢的外公,牺牲于1938年的抗日战场上。
得知此事,常钢立即联系大舅和几位亲人,大家商量,应该为朱家麟“正名”,为多年来一直承受的心灵重压的亲人,找回尊严。
1985年,听说国家有相关政策,家属便联系西安市碑林区民政局,准备为朱家麟申请“革命烈士”,后者逐级上报后获得答复:书上说的不算,得有目击证人证实“牺牲于抗日战场”才行。抱着一线希望,他们通过书的作者,辗转找到山东,最后在临沂教育学院,找到已退休在家的田玉峰老人,老人是当年朱家麟旅的特务营营长,曾亲身经历了那场恶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