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情报机构早就破译了日本的通讯密码。截获的日本外交通讯被称为“magic”,日本陆军与海军情报则被称为“ultra”。从截获的情报来看,日本打算顽抗到底。
6月15日,一份情报评估显示,九州岛共有6个作战师团,另有2个预备师团,总兵力大约35万人。但是7月初,ultra情报显示九州岛的日本军队更多了,新的师团正陆续到达。
后续的报告又陆续将估计的日本军队数字增大,先是53.4万人,而后是62.5万(人)。这几乎是6月估计数字的两倍,但这仍低于实际数字。实际上,日本共在九州岛部署了14个作战师团,兵力90万人,都集中在岛屿南部“奥林匹克行动”登陆海岸附近。美国准备投入九州岛的68万军队中,只有38万作战部队。部署在本州岛的日本军队数量也大致如此。6月至7月间,日本本土的军事力量翻了一番,从98万人增至186.5万人。
投下原子弹
美国会不会不计代价进行“没落行动”?如果会,伤亡人数将远高于预期。如果不会,日本就赢得了它的赌局--只要造成美国死亡人数足够高,美国就会退缩。
但是这并没有用事实来检验。ultra情报推测出的伤亡数字并没有成真。8月4日,参谋长联席会议战争计划委员会,针对日本的军力集结,重新考虑了作战计划,并最终决定使用原子弹。
第一颗原子弹于8月6日丢到了日本广岛。日本官员明白这是什么;因为他们也一直在研制原子裂变炸弹。“六巨头”对此不以为然,并坚持自己顽抗到底的立场。
第二颗原子弹于8月9日丢到了日本长崎。日本海军参谋长丰田副武认为,美国已经没剩下多少放射性材料制造原子弹了。日本强硬路线派拒绝考虑投降,除非盟军答应日本军队自己放下武器,不对战犯进行起诉,不派盟军占领日本。
战争大臣阿南惟几说,日本可以派遣235万军队继续作战。此外,指挥官还可以征集400万文职人员服兵役。
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这迫使“六巨头”寻求另一种解决方式。日本人希望,他们可以与苏联达成妥协以抗衡美国,从而可以继续占领部分掠夺来的土地。
8月10日,得到天皇的支持后,日本外相向美国及盟国发出讯息,如果能够保留天皇的“特权”,日本可以投降。美国给出的答复是,天皇的权力必须服从盟军最高指挥官。日本强硬路线派稳固了地位,和平派陷入混乱。日本海军副参谋长,海军中将大西泷治郎声称:“如果我们准备牺牲掉2000万日本人的生命,进行特种攻击(如”神风“特攻队),胜利就是我们的。”
世界在观望和等待,负责指挥太平洋地区美国战略空军的卡尔?a?斯帕茨将军调整了火攻日本城市的b-29机群的轰炸目标--精确攻击军事目标,特别是运输工具。马歇尔和他的参谋们则在考虑交叉式战略--用原子弹直接支援登陆作战。美国希望在10月31日之前拥有至少7颗原子弹。因为负责“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告诉他们,原子弹的致命放射性杀伤范围为3500英尺,但1小时后地面便可安全通过。
僵局最后被日本天皇打破。天皇决定投降,并将他的决定以“天皇诏书”的形式,通过广播告诉所有的日本人。
陆军与海军军官放弃了武力抵抗。但是也有人准备在诏书广播前毁掉它。皇家卫队的指挥官因为不愿参与密谋,被陆军的狂热分子暗杀。他们还尽力寻找和刺杀铃木首相。他们试图说服阿南--阿南反对投降,却不反对天皇--参与冒险行动。如果阿南真这么做了,投降派也许就失败了,但是阿南选择了自杀。
对修正主义者的反驳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投降诏书》广播了,战争就此结束。
有人批评美国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使用原子弹。20世纪60年代,“修正主义”历史学家开始强烈批评美国,并挑战使用原子弹的必要性与动机。
修正主义者的主要观点是:没有必要使用原子弹,战争即将结束,日本已处于投降的边缘。由于美国坚持日本要无条件投降,以致战争的延长。美国投掷原子弹主要是为了压制和威胁苏联。此外,攻占日本本土所会造成的伤亡也被严重夸大了。
最新出版的修正主义着作是《与敌人赛跑:斯大林,杜鲁门与日本投降》(2005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冷战历史研究组的桥川(tsuyoshi hasegawa)教授所着。“在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美国依赖这种毁灭性攻击所带来的神话”, 桥川说,“这种神话不过是为了证明杜鲁门的决心,缓解所有美国人对伤亡的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