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艘核潜艇——从研究玩具到完全自主设计研制
宋连琪亲身参与了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建造过程。在他叙述下,一段段尘封的记忆渐渐清晰。
1960年,宋连琪考入大连海军工程学院学习潜艇设计建造专业。7年后,他被分配到北京海军装备部工作。
海军装备部一位领导对他说:“在辽宁葫芦岛,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即将上马,这对年轻人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但是条件非常艰苦,你愿不愿意去?”
“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不久后,宋连琪到了造船厂,担任军代表,负责对第一艘核潜艇的检验和验收。这时,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正在做前期的准备工作。
其实,早在10年前,年轻的共和国就决定要研制自己的核潜艇了。
1958年6月,主持国防工业科研工作的聂荣臻元帅亲笔起草了一份绝密报告:《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很快,毛泽东主席便批准了这份报告。在聂荣臻的主持下,中国开始了研制核潜艇的艰难历程。1959年9月30日,赫鲁晓夫来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庆典。毛泽东向他客气地提出希望帮助中国研制核潜艇。他傲慢地说:“核潜艇技术复杂,价格昂贵,你们搞不了!”
毛泽东冷冷地回答了赫鲁晓夫:“核潜艇研制,我们自己试!”
不久,一句名言便传遍了全国——“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毛泽东掷地有声。
“然而,当时的核潜艇设计完全是‘纸上谈兵’。就是白纸一张,什么也没有。”宋连琪说。
核潜艇技术工艺复杂。据统计,建造第一艘核潜艇的材料有1300多个规格品种,装艇设备、仪表和附件有2600多项、4.6万多台件,电缆300多种、总长达90余公里,管材270多种、总长30余公里。
负责核潜艇工程的核动力装置研制工作的是彭湃烈士的儿子彭士禄。他综合同行们的正确意见,提出核动力研究最好先搞一个陆地模拟堆,充分研究改进后,再安装到潜艇里去。不久,彭士禄与数十名设计人员,被秘密地集中到一个海岛,“全封闭”地向核动力装置设计发起最后冲刺。反应堆试验终于如期达到预定要求,共和国核潜艇的龙头工程终于被攻克了。船用核反应堆的神秘面纱被掀开了,美国人折腾了十多年的难题,中国人几年就拿下了。
中国有了船用核反应堆,但如何将它变成潜艇的中枢,却茫然无所知。
谁也没想到第一艘核潜艇竟是从玩玩具开始的。
开始研究时,共和国的核潜艇设计者们手中所掌握“资料”仅仅只有2张外国杂志上发表模糊不清的核潜艇外形照片和一件从西方儿童玩具店买回来的核潜艇模型。
尽管大家把核潜艇玩具模型,拆了装,装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
在设计上,第一艘核潜艇的设计创新地实施了“三结合设计”,参与单位有设计单位、建造单位和使用单位。作为军代表,宋连琪参与了设计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