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1979对越反击:解放军距离河内咫尺之遥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5-13 16:34:17

  推荐热文:瞧瞧:追杀卡扎菲时英军出动多款强悍武直

  推荐热文:揭秘蒋介石是如何当上黄埔军校校长的


  最终,中国没能拯救红色高棉,也没能迫使越南从柬埔寨撤军-越南撤出柬埔寨是10年后的事了。北京可能早知如此,所以才把战争目标定得非常有限。然而,中国确实使越南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战前、战中和战后,中国在东南亚一直在进行坚定而有技巧的外交活动来孤立河内。中国在中越边境上留驻重兵,占领着几处有争议的领土,并继续威胁要给越南“第二次教训”。战后多年,越南都被迫在北部边境上维持大量军队,以防中国再次进攻。正如邓小平在1979年8月对蒙代尔所说:

  那么大小的国家要保持100多万正规军,哪还有足够的劳动力?100万正规军需要大量后勤支持。现在他们靠苏联。有的估计说苏联每天给他们200万美元,有的估计是250万美元……这会加大困难,苏联的负担会越来越重,情况会变得更加困难。总有一天越南人会认识到苏联满足不了他们的全部要求。到那时候,也许就会出现新形势。

  新形势出现在10多年后,苏联解体以及苏联财政支持的中断迫使越南削减其在柬埔寨部署的军队。归根结底,在那段非常困难、对民主社会来说难以承受的时期,中国实现了在东南亚的大部分战略目标。邓小平争取到了足够的活动空间,来实现他在东南亚和马六甲海峡遏阻苏联的目的。

  在此期间,卡特政府是在走钢丝。一方面通过限制战略武器谈判保持着对苏联的沟通渠道,另一方面在亚洲政策中把莫斯科视为主要战略对手。

  冲突中最终的输家是苏联这个具有全球野心且使世界不安的国家。苏联的盟国遭到了攻击,攻击国是苏联最明显的战略敌手,它们对苏联批评最激烈,并公开煽动建立遏制苏联的联盟-而且攻击是在苏联和越南结盟不到一个月后发生的。回头去看,这次中越之战中苏联的回应不够积极,可以视为苏联没落的最初征兆。一年后,苏联决定对阿富汗进行干预,令人不禁揣测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是为了补偿对受中国攻击的越南支持不力。无论如何,苏联人在越南和阿富汗都误判了形势,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全球力量对比已经不利于他们到何种程度。因此,中印边境的反击战是又一个例子,显示了中国政治家在军事上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成功地实现了长期的战略大目标。虽然给红色高棉的残余势力提供喘息空间算不得道德上的胜利,但是中国实现了对苏、对越更大的地缘政治目标-虽然它们两国的军队都比中国军队更加训练有素、装备精良。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镇定自若,这在中国战略思维中根深蒂固-中国决定参与朝鲜战争即是明证。中国在朝鲜和越南的行动都是针对北京眼中正在形成的危险-敌国在中国周边多处巩固阵地。在这两个情况中,北京都确信如果任敌国完成计划,中国就将被包围,陷入永远被动挨打的境地。敌人可以随时发动战争,华国锋和卡特总统在东京会面时说,敌人若知道占有这一优势,就会“肆无忌惮”。因此,看起来是地区的问题--前者是美国制止北朝鲜,后者是越南占领柬埔寨--实际上却被当成了“世界斗争的焦点”(周恩来对朝鲜的描述)。

  在这两次干预中,中国的对手都比它强大,中国都认为自己的安全受到了威胁;然而,每次干预的地点和时间都是北京选择决定的。后来中国副总理耿飚对布热津斯基说:“苏联对越南的支持是它全球战略的一部分,针对的不仅是泰国,还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马六甲海峡。如果他们得逞,那将是对东盟的致命打击,也会切断日本和美国的运输线。我们决心要采取行动。我们也许对付不了苏联,但对付得了越南。”

  实际战事非常惨烈,中国军队伤亡严重,但是,两次干预都达到了重要的战略目标。在冷战的两个关键时刻,北京成功地实施了它进攻性威慑的理念。在越南,中国使河内看到了苏联协防承诺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中国暴露了苏联整体战略涵盖能力的局限性。中国不惜冒与苏联直接交手的风险,也要证明它不屈于苏联势力在它南侧的存在。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对战争的最终结果作了这样的总结:“西方媒体认为中国的惩罚行动失败了,我却认为它改写了东亚的历史。”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