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抗战时潜伏在汪精卫身边的中共情报小组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5-13 10:52:44


  1940年3月30日汪伪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南京的政治地位更显重要。“上海站” 先后派遣李德生(又名纪纲)、张鸣先(李德生的妻子)、汪锦元、张明达、吕一峰、阮毓琪等人到南京开展情报工作,与原已潜伏在这里的西里龙夫、陈一峰一道,组成“南京情报组”,李德生任组长。全组有8个成员。

  李德生是山东沂水人,曾学过中医,在上海从事工作时,就以开设“国医李德生诊所”为掩护。到南京后,他在小火瓦巷长治里1号租了一所房屋,挂牌行医,上书“世传中医李德生”七个大字,以此作为职业掩护。李德生利用山东同乡的关系,得到“山东旅京同乡会”与伪首都警察厅厅长苏成德、伪教育部部长李圣五、伪参谋本部总务厅长张济元、伪首都警备司令部参谋长祝晴川等山东同乡的捧场与帮助,行医业务十分红火,不仅解决了活动经费,而且结交了社会各方面人士,获得了许多情报来源。西里龙夫与陈一峰获取的情报,多先送至李德生这里。李德生的妻子张鸣仙则负责密写情报。如果是特别长的情报,就密写在“中联社”的新闻稿或伪杂志的里页;如果是文字不多的情报,或是特别重要的绝密情报,则由张明达(方知达)默记在脑子里,上火车后假装瞌睡,不断“复习”,到上海后再写下来,送交情报站。


  汪锦元是苏州人,其父汪钟卿在清末到日本明治大学留学,与日本东京美术专科学校的女学生大桥对子相爱、结婚,于1909年生下汪锦元。1917年,汪锦元八岁时,其父病逝。1922年,汪锦元十三岁,被其母(改名汪乔雅村)送往日本神户求学,直到1929年回国。他长期生活在日本,因此精通日文,同时对日本歧视、凌辱中国有切身的体会,激起很强的爱国心。回国后,他与母亲一道生活在上海。他先后到一些日本人开办的单位,如“日森通讯社”、日文《上海日报》社、“江南日报筹备处”、“中国兴信所”等,做刻写蜡纸、分送稿件等各种工作,结识了一些日本与中国的进步人士与革命者,思想认识大为提高。在1936年12月,他由西里龙夫、陈一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在上海日侨中开展工作。在上海沦陷后,他以自己的特殊条件,奉命先后打入伪上海大道市政府秘书处、伪《新青年报》社、伪“大上海广播电台报道科”等单位工作。1939年5月集团到上海进行组织伪中央政府的活动。汪锦元设法进入由高宗武主持的“国际问题研究所”。1940年初,高宗武突然叛离汪精卫,逃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改由汪精卫的亲信周隆庠主持。周隆庠后升任汪伪政府的外交部次长。汪锦元深受周隆庠的赏识,被周推荐给汪精卫做日文翻译兼随从秘书。他于1940年9月来到南京汪公馆就职。

  原在伪“维新政府”“中联社”中担任首席记者的陈一峰,在1940年3月汪伪政府成立后,则到汪伪政府的“中央电讯社”任职,继续做记者。西里龙夫则继续以日“中国派遣军”司令部报道部奏任级嘱托(顾问)、日本同盟社南京支社首席记者的身份,在南京日伪上层活动。

  “南京组”的其它成员也利用各种关系,在南京取得了职业掩护,立足下来,开展情报工作。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