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今天有实力来保卫祖国了,一旦受到外国的核袭击,我们能对该国作出核反击。”
种种迹象表明,第二炮兵在这一时期开始了发力和冲刺。
1985年5月,某型固体战略导弹发射成功,标志着导弹技术又有了新的突破。1986年9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宣布:“今天中国有实力来保卫祖国了,一旦受到外国的核袭击,我们能对该国作出核反击。距离上述这番话仅仅3年,1989年9月,中国提前5年建成了完整的核武器反击系统,它可以高效率地遂行战略核反击任务。1994年冬,第二炮兵举行了首次阵地生存演练。即在“遭到”突如其来的“核袭击”区里,先进行紧急的核化污染监测、洗消和战地救护,然后开始实施“核反击”。
1995年夏,《解放军报》一则不显眼的消息指出第二炮兵数万名官兵经过十多年浴血奋战修建的某重大国防工程胜利竣工。这便是第二炮兵的“长城工程”。一批批不同型号、不同样式的,能打、能防、能储存、能指挥、能生活的战略导弹阵地,出现在大地上。
1996年3月,一段份外耀眼的时间记忆。步入“而立之年”的战略导弹部队,在南国某训练场接受中央军委赋予的导弹发射训练任务,首次向世界公开展示其战斗力。初春的南国,一片紧张之气。随着一道道作战指令的下达,隐蔽在丛林深处的导弹发射部队利箭一般射向阵地。占领阵地、展开设备、起竖导弹……深夜,伴随着指挥所一声“点火”命令,4枚倚天长箭喷着长长的火舌,撕破夜空,奔腾而去。这一次,第二炮兵以四发四中的辉煌战绩,圆满完成了向东海和南海海域发射导弹的训练任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
特殊的历史使命召唤着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涌现,第二炮兵党委着眼于战略导弹部队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需求,把人才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紧建设一支与世界军事发展、国家战略运用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1996年5月,第二炮兵第四次科技大会召开,“神剑人才工程”正式启动。第二炮兵党委专门成立人才建设领导小组,筹措数千万元经费专门用于人才建设。指挥干部、导弹工程技术人才和导弹工程操作人才继续教育基地相继建立,现代远程教育已初具规模,各级各类人才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教育深造中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