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亚地区,曾经有过签署双边水资源协定的先例:1960年,在世界银行的压力下,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激烈的竞争对手签署了《印度河河水条约》(Indus Water Treaty),约定了两国如何使用流经印巴的印度河及其他五条河流的水资源。虽然条约并不完美,但还是为两国的农民和水资源使用者提供了一个框架,指导着农业以及水力发电的决策制定。
中国已经在雅鲁藏布江上修建了540兆瓦的水力发电站,拦截了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上长达1700公里的水域。这座发电站名为“藏木水电站”,预计将于2015年完工并已经引起了印度政府的高度关注。
藏木水电站只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工程,然而与之相应的还有更大的项目:一座位于西藏墨脱附近的38000兆瓦水电站(距离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不远)。这座大坝有可能会使流向印度和孟加拉国的水量减少。然而中国方面却坚称在本国流域内修建的所有水坝对下游水量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依然有一亿五千万生活在印度东部以及孟加拉国的民众会为此受到影响。

雅鲁藏布江
约有35亿人生活在亚洲的东部、南部和中部,占了世界人口总数的一半左右。他们都依靠发源于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以及中国西藏的河流来维持生活。
分布在这些地区的国家,正大面临着如人口不断增长、农业发展及食品供应,水质下降等多方面的压力以及对水力发电的需求。人们使用这些大河——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萨尔温江、长江、黄河以及湄公河——的方式可能会导致国家之间的冲突。
中国已经通过移山搬迁来为实现自己的经济社会目标做好了准备。中国于1994年至2011年间斥资250亿美元在长江上流修建的 “三峡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重新安置了多达130万民众之后,三峡大坝才得以建成。大坝即可用于发电,又可作为防汛设施使用。然而三峡工程究竟会对生态产生多大的影响至今尚无法确定。过去中国忙于耗资600亿美元的“南水北调工程”。这项工程连接了中国两条最重要的河流——长江与黄河——及其支流,还将联通多条运河以及其它主要河流,如淮河和海河。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民用工程项目之一。

图为中国南水北调工程
1952年,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毛泽东就提出了“南水北调”的构想,将中国南部的水资源输送到干旱但是人口重多的北方。2002年,分为三条路径的南水北调工程在长达1155公里的东线计划上迈出了第一步。预定于2013年完工的东线计划通过运河将长江水输送到山东省,再流过修建在黄河河底的隧道最终送达海滨城市天津。
中线工程于2003年底开工,全长1267公里,计划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一座水库开始将水资源沿着新开挖的运河输送到北京,沿途经过河南、河北两省。中线工程还设有一条支线,同样可以让天津从中受益。远期计划中的西线工程是引发了最多关注的工程。因为西线工程涉及到从长江的支流——包括通天河、大渡河和雅砻江(注:通天河为长江上游的一段,并非支流)——向黄河调水,途中还要穿越巴颜喀拉山,最终到达中国西北地区。
西线工程耗资巨大而且涉及到要在高大的山脉底部修建隧道,面临着巨大的运输难题,所以有专家对该工程最终是否会实施表示怀疑。但是中国在建的大规模工程却显示事实或许并非如此。
中国的行动速度历来就快于印度;所以中印之间是时候达成水资源协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