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战略之页网站7月8日发表题为《后勤:中国加速发展补给能力》的文章称:“在2014年6月,中国第5艘903A型补给舰下水。2015年上半年,中国同时在建造4艘补给舰,这在和平年代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罕见的”。人们不禁要问的是,中国一反常态同时建造4艘补给舰究竟有何隐情呢?
补给舰是在航行过程中为己方水面舰艇编队提供各种物资补给的后勤保障舰艇,在缺乏岸基保障的情况下,它可成倍地拓展舰艇编队作战半径和活动时间。作为“移动的海上补给基地”,其数量和性能将直接关系到海军的辐射范围,是一支海军走向远洋的最基本保证。
图为微山湖号新型补给舰
对于中国海军来说,中国海军综合补给舰发展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为了支援远洋编队前往太平洋进行洲际导弹发射试验,需要向南太平洋派出海上测控船队,出于舰队补给的需要,中国开始了第一代综合补给舰900型(北约称福清级)的建造。
此后,随着中国大、中型水面舰艇数量激增,远洋训练和出访活动逐渐成为常态,这些都对补给舰的数量及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继900型之后,中国海军先后装备了在乌克兰费得科级大型补给舰船体基础上续建的“青海湖”号,以及903型(北约称“福池级”)综合补给舰“微山湖”号和“千岛湖”号。此间,中国海军综合补给舰数量虽有所增加,但与同期建造的大、中型作战舰艇相比,其在数量及性能上仍存在着较大差距。截至目前,中国海军能执行远洋补给任务的主力综合补给舰不过5艘,远不能满足海军使命任务的需求。
中国海军888号综合补给舰
与技术先进的驱护舰轮番上阵不同,在2013年前的护航编队中,综合补给舰却始终没有大的变化,大都是885号青海湖舰、886号千岛湖舰及887号微山湖舰“三班倒”,而且每艘补给舰基本都要担负前后两批护航编队的伴随补给任务,年出航部署时间都在200天以上。这一方面体现了国产综合补给舰技术水平、系统设备的先进性和可靠性,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海军急需弥补综合补给舰在数量上存在的缺口。换言之,中国同时建造4艘综合补给舰的用意就在于此。
值得注意是,当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服役后,中国海军远海补给所面临的压力不降反升。未来,中国海军的远洋作战力量将会由驱护舰编队、逐渐变为作战能力更强、功能更为完善、海空控制范围更大的航母编队,而整个航母编队在执行任务中的物资消耗是传统驱护舰编队的十几倍乃至几十倍。因此,除了进一步提高综合补给舰数量外,中国更需要功能完善、补给能力更强、可伴随航母编队高速机动作战的新一代综合补给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