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乡的一个网站上,看到一幅照片,转贴如下:

照片中的植物,茎上和叶上都长着白色的小绒毛,项上开着小黄花。土话发音叫做:水尼草(菜)。草、菜分不清楚。她的确是一种草,但可以作菜吃。每当清明前后,村里的人(特别是妇女们)都会提着筐到田间地头采来,和糯米粉一起做丸子。掺上了这种野菜的丸子,看着碧绿,闻着清香,咬着筋道。虽然好多年没有再吃到过这种充满乡野气息的食品,但印象还是十分深刻,于是,当我在网上看到这张照片之后,一种久违的亲切又来到了我的身边。
我最感兴趣的是,这种我们在乡下时最熟悉不过的植物,她的学名是什么?我把这幅照片拿给我身边学过植物学的同事一看,他说叫鼠曲草。他还说到他小时候在福建老家时,每年的清明节都要吃这种野菜,据说了这种野菜可以使身体健康。来自江苏的同事也说小时候吃过这种野菜。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在一颗小草上找到了共同的语言。
资料显示,鼠曲草有很多别名,如鼠耳、无心草、鼠耳草、香茅、蚍蜉酒草、黄花白艾、佛耳草、茸母、黄蒿米曲、毛耳朵、佛耳草、追骨风、绒毛草等等,总共不下四五十种之多。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有“鼠曲草”,说“江西人呼为‘鼠耳草’”。这和现代江西民间的叫法还是差不多的。鼠曲草最常见的用途似乎是入药。鼠曲草具有祛痰,止咳,平喘,除风寒,降压的作用。用于治疗咳嗽痰喘,风寒感冒,筋骨疼痛,高血压;外用治痈疮等。也许在我所服用的中药中曾经有过鼠曲草,但我并没有印象。
鼠曲草的学名打开了尘封的历史。原来在鼠曲草的名字后面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取鼠曲汁蜜和为粉,谓之龙舌䉽,以压时气。”于此可见,南方人食用鼠曲草由来已久。《台湾府志》载:三月三日,采鼠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谓之“三月节”。农历三月三日,一般都是在清明节前后。所以有些地方鼠曲草也与清明节联系在一起。在福建莆仙各地一到清明节,凡在异乡者,都要尽量回乡祭祖扫墓。清明节前,家家户户要用糯米和“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