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用市场眼光看待“滴滴优步”合并

来源:武汉晚报 时间:2016-08-04 11:56:59

  8月1日,滴滴出行宣布与优步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滴滴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双方达成协议后,滴滴出行将与优步全球相互持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这艘出行平台“航母”出现后,是否会引发垄断局面立刻成了舆论的焦点。

  说到“垄断”,公众大多会有“价高质劣”、“店大欺客”这些负面印象,反感和抵触情绪由来已久。滴滴和优步一旦联手,面对的市场竞争压力无疑会大大减弱。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难免会引发担忧。

  几乎与此同时,交通部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营服务规范》(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车内设施配置及车辆性能应明显高于当地主流巡游出租汽车”等指标,目的是形成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差异化经营的局面。

  综合以上种种因素,网约车服务的价格确实存在上涨的可能,但这并不能完全归结于“垄断”。网约车作为一项刚刚获得合法身份的新生事物,即使占据“垄断地位”,也是市场运行的自然结果,不妨用市场的逻辑对其进行考量。

  此前,网约车平台的大规模高力度补贴,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培养消费者习惯的经营策略,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赔本赚吆喝”。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不存在合并,这种“烧钱模式”也注定难以持久。

  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加广阔,就网约车提供的服务而言, 并不存在很强的不可替代性。传统出租车还远没有到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一旦乘客对于网约车服务有所不满,自然会用脚投票。即使在网约车市场内,乘客依然有选择余地。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约车运营者想必不太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

  公众对于“垄断”的理解,往往与法律定义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按照《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该法并不是反对某一个企业在所属领域处于支配和主导地位,而是禁止企业利用这样的地位搞不正当竞争。

  也就是说,法律上的垄断不仅要看市场占有率。是否实际违反《反垄断法》,更多地还取决于企业的经营行为。当然,防止“垄断病”滋生还需要监管机构的持续关注。一旦出现打压竞争者,进而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应当及时出手干预。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