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关家明:香港可在“一带一路”战略扮演独特角色

来源:21世纪 时间:2016-03-21 15:58:18

  特约记者 朱丽娜 香港报道

  “今年整体的贸易出口的情况更加困难。”香港贸发局研究总监关家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

  关家明在经济和商业研究领域拥有超过30年经验,曾分别任渣打银行亚洲区总经济师,并曾服务香港金融管理局、美林证券研究部等。

  经济增长“已经十分不错”

  《21世纪》:香港的零售、旅游等行业均面对一定压力,你怎么看香港今年的经济发展前景?

  关家明:目前的全球经济环境下,香港仍能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作为一个成熟的经济体而言,已经十分不错。在外部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下,去年香港的整体出口下跌2%,除了商品和货物出口以外,服务业出口同样出现一定下跌,这是比较罕见的。其中,与商品贸易相关的服务下滑,以及旅游服务亦出现下跌。以旅游服务而言,问题并非缺少需求,而是自身的容量不够。

  今年整体的贸易出口的情况更加困难,因此,今年带动香港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内部需求。这包括一些基建工程,虽然基建工程项目数量众多,一些项目甚至面临追加预算,然而大部分基建项目已临近收尾阶段,对经济增长拉动效果有限。

  《21世纪》:目前香港经济主要面对哪些问题?

  关家明:目前来看,香港的经济出现十分明显的供求匹配失衡,尤其是一些公共服务相关的行业,例如医疗、教育、房屋等。我们看到来自外部的强劲需求,这不一定会与本地居民自身的需求形成冲突。以泰国为例,虽然整体的医疗水平不高,但在某些细分领域可以实现出口。同时,一些发达国家近年来也越来越注重公共服务出口,比如澳大利亚、英国吸引众多的海外留学生。

  事实上,香港具备条件发展相关的行业,但目前最大问题是暂时尚未能完全满足内部需求。一旦出现新增的大量外部需求,就会造成较大的矛盾。因此,香港可以考虑利用商业化私营运作来满足外部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并将其中部分盈利用于满足内部需求,从而解决政府在医疗、教育、房屋等公共服务支出逐年递增的问题。这是目前香港经济中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的领域。

  由于政府对社会福利体系缺乏长远的规划,以综援“一刀切”的方式解决,过于简单缺乏细致分类,从而造成一些公共资源的浪费。长期来看,政府财政收入未必能够完全满足这类福利支出。

  未来三年经济结构不会大转型

  《21世纪》:有观点认为目前香港的经济结构过于单一,过度依赖地产、金融等行业,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关家明:我并不认同这种观点,虽然不同行业可以有助于经济多元化,降低风险。但是现实情况下,一个700万人口的城市,1100平方公里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积仅为200平方公里,这样的一个经济体可以达到何种程度的多元化存在较大疑问。关键是现有产业是否有足够竞争力,是否与时俱进?同时,是否有足够的灵活性根据不同产业的生命周期进行调整?经济转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打造创新产业中间必须经历一个淘汰过程,香港作为一个小型的高度开放经济体,自身市场容量小,在没有政府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很难做到经济结构十分多元化。

  《21世纪》:香港应该如何探索经济多元化发展?政府在其中发挥哪些作用?

  关家明:新的行业的确需要去探索,其中牵涉政府以及企业扮演的角色。有观点简单认为现有的经济结构不够多元化,认为政府应该告诉我们应该发展哪些新的产业。事实上,政府并不清楚哪些行业具有发展空间,这个问题应该交给市场。以高科技行业为例,由于经济生态环境不同,即使将苹果、谷歌这类科技巨头搬来香港,是否一定能成功发展?

  政府的角色和定位应该是提供环境、搭建平台,鼓励一些初创企业发展,同时在某些领域提供一定的支援,比如办公室、实现商业化、募集资金等方面。同时,政府需要将整个初创行业的规模设定一个适宜的水平。因此,政府除了为初创企业提供一定的基建支持,也应该将现有一些面对周期性或结构性问题的产业进行转型或创新。以金融行业为例,在金融海啸以后,由于监管、财富转移等因素,亚洲逐渐成为新的财富管理中心,香港成功地抓住了这一发展机遇。

  整体而言,我并不认为未来三年以内,香港经济结构会出现较大的转型。

  内地开放对香港有利

  《21世纪》:随着内地经济不断开放和崛起,香港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是否会边缘化?

  关家明:以外汇市场为例,随着内地逐步开放,人民币兑美元的外汇交易将逐渐转移至内地市场,虽然短期来看对香港不利,但是从长远来看,随着内地与国际市场的外汇交易不断增加,整个市场交易的规模不断增长,饼做大,自然就需要一个人民币的离岸中心,这正是香港的长处所在,市场空间反而更加大。离岸外汇中心的特点是一个在境外不受境内的法律规范,不同时区和网络所进行的交易。在美元未国际化之前,伦敦已经发展成一个海外的美元离岸中心。随着纽约70年代开放银行业,当时很多人认为伦敦已经穷途末路了,但结果是伦敦反而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岸美元交易中心。

  同时,以贸易为例,以前中国70%的出口经过香港,现在这个比例已经降至20%。但由于中国整体出口的基数庞大,绝对的转口贸易数量和金额反而增加。此外,随着中国贸易开放,很多香港公司将其业务拓展至内地,比如和黄集团,目前内地从南至北很多港口都有参与运营。相反如果中国不开放,它的业务只能局限在葵涌码头。因此,中国越开放,对香港越有利。

  《21世纪》:广东自贸区的成立将如何影响未来香港在粤港合作中的定位?

  关家明:自贸区从某种意义来讲,并非集中商品自由贸易,反而更多着重于服务业的自由贸易。相比商品贸易,服务业的自由贸易面临很多的规章、制度、标准等,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遇到“大门开小门不开,小门开玻璃门不开”,因此开放服务业的确更加困难。我们看到目前上海自贸区出台的很多政策,都是与服务业贸易的简政放权相关。自2000年推行的CEPA只适用于香港,但覆盖全国。但广东自贸区则向全世界开放,这是两种互为补充的政策。

  以往,香港主要通过CEPA的制度框架来争取内地市场服务业的放松管制,自贸区赋予企业一个新的机制,可以有助于加快服务业的开放。事实上,广东自贸区成立一年多以来,某些领域发展十分迅速,比如国际应收账款承购以及融资业务,目前前海聚集了全国接近七八成的相关企业。

  可扮演独特角色

  《21世纪》:你如何看内地“一带一路”战略对香港带来的发展机遇?

  关家明:目前来看,“一带一路”战略主要是政府主导、国有企业参与的大型基建项目,但私营企业未必能充分参与。同时,这些基建项目的投资周期一般较长,如何在运营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和盈利十分重要。

  香港在其中可以扮演十分独特的角色。香港本身的基础设施,包括电、公路、桥梁、机场、铁路等,私营企业的参与程度较高。如何将这些将长远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吸引私营企业的参与,背后有一套机制。同时,在完成建设以后,如何在运营中实现盈利?香港铁路有限公司(简称港铁)是全球少数几家盈利的地铁运营商之一,成功将商业设施与公共服务结合并实现盈利。

  事实上,香港很多提供公共服务以及基建的公司已经将业务拓展至海外市场。以电力为例,目前已进入内地、印度、菲律宾、台湾地区等,香港机场管理局在内地参股了多个机场并参与营运,港铁亦有参与北京、深圳某些地铁线路的运营。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行初期主要围绕一些基建项目,香港可以将其在私营机构参与营运的成功经验复制。

  同时,香港可以利用自身金融服务业的优势,成为“一带一路”的融资中心和相关企业的财资中心。在一国两制的体系下,香港可以更便捷的进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从而成为物流中心。此外,香港在商贸服务方面,包括法律仲裁服务等。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