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不能釜底抽薪,起码不要火上浇油,泼一瓢凉水也是有效的。
王国华
让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就近入学,本来是个很人性化的政策,但在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时候,就近入学最后成了比拼财力的游戏。有钱就可以买到好的学位房,你出价3万一平,我就出价5万,再来一个出价10万。尽管教育界权威人士们通过各种方式告诉你,一个学位根本不值这么多钱,但谁都听不进去。飞机上明明对号入座,还有很多人争先恐后地奔跑,何况学位这么有限的资源。
于是有人想出办法,调配教师资源。让口碑好,教学质量高的老师在某些学校轮岗,或者让优秀的校长轮岗,以此平衡所谓的教育资源。窃以为,一所好学校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这跟管理者的视野、见识,参与者的配合程度,工作氛围,久而久之形成的风气等都有关系。硬件或可平衡,软件绝无可能。生硬地搞平衡,只能拉低整体教育水平。让某些学校向上发展,成为名校,应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
但人人向往名校,狼多肉少,总得有一个分配办法。但房产成为竞逐名校的利器,又显然是各方不愿意看到的。如果让热点学校跟房子、金钱等因素没有瓜葛或者瓜葛少一些,最公平的办法似乎就是抽签(或者随机派位),就像限牌的城市对汽车车牌进行摇号一样。有意愿的人都来报名,摇中谁算谁。大家拼的是运气,跟房子没关系,跟机会有关系。
但这样也不行。有人会说,我家离得这么近却摇到很远的一个地方去,你这不是折腾人吗?而且我家孩子不想上名校,就想离家近。这就是诉求不同啦,各种诉求总有一个平衡点才好。
所以我们有必要审视一下多校划片政策。教育部前段时间推出了多校划片政策,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试行。现行的模式是一校一片,或者一片一校,没有进行交叉与重叠。多校划片之后,就是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小学、初中。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在具体操作中,实行多校划片将通过随机派位方式分配热点学校招生名额。派位未能进入热点学校的学生,仍可就近安排至其他学校入读。
这一政策出来,有褒有贬,据说有些地方的家长开始上访,因为以前花大价钱买来了“学位房”(比“学区房”更精准),自认为可以稳上名校,但现在这一搞,入学机会大幅缩减。还有人认为多校划片其实是替房产商“去库存”,原先买一个片区的房子就行了,现在要上名校得买多个片区的房子,以取得派位资格。
我的理解是,多校划片就是某种形式的“摇号”,只是区域扩大了。它的意义在于,明显稀释了房产与学位的关系,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来碰碰运气。如果全市、全区等摇号,操作难度大,且易引起混乱。最重要的是,如果抽不到热点学校的学位,还可以就近入学,这已经很人性化了。既然不能釜底抽薪,起码不要火上浇油,泼一瓢凉水也是有效的。如果加一些定语,那么,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了。
多校划片对于那些已有学位房的人显然是“不公平”的,而对于那些没房的人,又是“公平”的。如果无法让所有人都感觉到公平,这中间就要做出取舍,到底选哪个,牺牲谁的利益,还是要看多数人的判断。
从长远看,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让教育资源更均衡,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源,但这些并不能一蹴而就,口号喊了这么多年,也未见好转。而比多校划片更好的办法或许还有,只是目前还没有找到。
(作者系深圳作家)
链接
【多校划片】
教育部于2016年1月27日下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中关于多校划片的主要内容为:
划片依据:地区教育资源是否均衡,教育资源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实行多校划片。
划片方式:将特定小学、初中分散至各片区并确保其大致均衡。
片区范围界定: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所在社区、学校规模和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确保公平和就近入学原则依街道、路段、门牌号和村组等,为每所义务教育学校划定片区范围。
招生方式:以随机派位方式分配热点学校招生名额,其中派位未进入的则就近安排入学。
【学位房】
在我国,学位房是孩子在小学及小学升初中时为了得到该地段相对应学校的学位而在该学校所规划的学区房内购买房产,以使得孩子得到该学校的学位。目前我国多数一二线城市实施学位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