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钢铁“白菜价”背后的信贷风险

来源:网易 时间:2014-10-14 13:21:52

  10月13日,人民日报一篇题为“钢价跌至11年来最低,每斤1.6元等于白菜价格”报道出现在各大网络媒体的显著位置。

  目前,中国钢铁业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钢贸企业都在遭遇罕见的“严冬”,而这个“严冬”似乎很长,至今仍看不到尽头。根本原因在于旧常态下形成的产能严重过剩问题。这种过剩在今天看来似乎有点滑稽可笑、不敢对比、不可想象。2003年-2012年的10年间,我国粗钢产能激增5亿吨,使当前的产能存量超过10亿多吨,一个唐山市的产能比整个欧洲还高。去年,全国粗钢产能利用率为74.3%,已连续3年低于警戒线。

  如此严重的产能过剩,竟然生产还停不下来。今年我国钢铁业严控新增产能,前7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4.2%。然而,即便在如此严控之下,6月份我国粗钢平均日产量竟达230.98万吨,创出历史新高。出现了越亏损越生产、越生产越亏损的怪圈。

  出路何在?拿什么拯救钢铁行业呢?压缩产能、兼并重组是不二选择。同时,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提升钢铁行业全要素生产率。

  笔者最为担心的还是随着钢铁行业不景气加剧,很快波及到银行贷款安全,钢铁行业贷款坏账迅速爆发。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钢铁生产企业,另一部分是钢贸企业。据媒体报道,2013年4月,一个月内上海共有209起银行起诉钢贸商案件开庭;2013年8月,上海一个月内开庭的钢贸金融纠纷案高达302起。中钢集团银行贷款本息数百亿元全面逾期危机风波还在发酵。

  客观地说,在此轮商业周期中,钢铁企业、钢贸企业短期内摆脱困境的可能性不大,随之而来的是大量不良贷款的爆发。上海钢贸企业和中钢集团也许只是冰山一角,随着中钢集团不良贷款的爆发,一定要谨防引发全国钢铁行业和钢贸企业不良贷款爆发的蝴蝶效应和连锁反应。

  监管部门,特别是商业银行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从现在开始就要着手排查摸底钢铁系贷款质量情况。(作者系财经评论人)

作者: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易宪容:房贷新政后未来楼市走势
下一篇:没有了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