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接受腾讯财经访谈,探寻中国股市低迷之因。
刘纪鹏表示,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良好,上市公司业绩普遍增长,股市却没有跟着宏观形式和微观形式走出逐步向上的趋势,这是因为政策出了问题,须以积极政策助推中国股市回归理性。
他认为目前政策制定者并没有找到中国通胀、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而是简单地靠提高准备金率和加息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措施来抑制流动性,伤害了股市。“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在2010年发挥了较大的负面作用。”
另外,监管者内部的一系列政策,监管部门自身的规划存在的缺陷也对股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他提出,让中国股市回归理性的前提就是要推出“积极的股市政策”,规范政策制定者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让所有的监管部门和投资人,都能够在政策清晰化、公开化、透明化的背景下,贯彻自己的投资意愿。从而让中国的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同步,走出理性来。(文/轶婷)
以下为访谈实录:
刘纪鹏:决定股市上升下跌价格的因素通常有三个,第一,一个国家宏观形势的走势;第二,是上市公司的质量及成长;第三,就中国新兴尚未转轨的股市来说,就是政策——经济与货币政策的制定。
2010年经济形势良好
从我国2010年的情况看,宏观经济形势是好的,有10%的经济成长性,预示着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在衰退中走出困境的引擎,也有人称中国是世界经济衰退沙漠中的绿洲。
从通货膨胀来讲,这种通胀主要是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导致的,是货币输入型通胀。从总体看,年3.3%的通胀率,在10%的GDP增长的形式下,仍然在良性通胀的范围内。尽管值得警惕,但仍在良性范围内。
其次,从中国的金融形势上看,无论是银行体系的货币投放,还是在商业银行控制范围内,目前中国的银行体系运转健康正常。
而从财政形势的角度看,我国2010年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突破8万亿,债务负债也不重。从中国上市公司的质量上看,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在保持上市公司质量稳定提高的背景下,业绩也有普遍增长,增长的幅度有15%的水平上。从上市融资年报运营的情况看,平均增长15%是一个主流的趋势。
然而,中国的股市却没有跟着宏观形式和微观形式走出逐步向上的趋势,甚至与国际经济普遍复苏,特别是美国作为危机中心的资本市场也走出了低迷的局面,呈现出较快增长的同时,而中国的股市却单边下跌。一年来从2009年底的3200多点跌到2010年底的2800点,下跌幅度高达12%以上。
投资人普遍对此表示不理解,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政策出现了偏差。
这些政策的问题,我想,以监管部门为界,分为中间市场外部的政策及货币政策的不清晰问题,其次证券市场内部监管政策也存在着问题。
货币政策的频繁变化伤害股市
首先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由于2010年复杂的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式变化,特别是美国推出量化宽松的政策,使得中国多年积累的外汇储备面临贬值的巨大风险。同时,由于中国成长率较好,在世界普遍预期,美元贬值的背景下,中国成为了外资冷钱和热钱所看好的价值洼地。
因此,受美国在人民币升值一系列方面对中国的压制和强求,使得2011年中国不仅面临外汇储备的风险。由于绿票子涌入的过多,导致央行超量印刷货币,或外汇贷款过多,使得红票的流动性过剩甚至泛滥。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并没有找到中国通胀、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而是简单地靠提高准备金率和加息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措施来抑制流动性,而这无形当中伤害了股市。而中国货币政策在这一背景下的频繁变化,无疑对资本市场构成了加大了影响。
货币政策的不确定和频繁地变化,是人们判断2010年市场资金面是否充裕,以及国家在助推经济增长方面政策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
所以由于货币政策在从积极向稳健转化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相伴随同步积极的股市政策。所以使人们对资本市场在国民当中扮演的作用,和直接融资规模在信心把握上都十分茫然,处于不断的变化调整之中。这主要还是由于在我们规避银行信贷风险的同时,没有考虑到保护资本市场。
发挥积极融资的作用来取代银行的间接融资,才是积极的做法。而不是简单地收缩银行的流动性,限制银行的信贷投放。要想加大直接融资,就必须推出积极的股市政策,这一定是在货币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都没有统一的认识。同时在“一行三会”之间缺乏对银行和货币资本在平衡使用中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