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情况是有可能的。这与法国葡萄酒的酿造制度不无关系。法律规定的限制,导致波尔多的大酒庄无法提高产量。最重要的限制是,这些酒庄不能够过多灌溉葡萄树。酒庄只能摘掉一半的葡萄芽,以保证另外一半葡萄芽的质量。而在澳大利亚和美国,葡萄酒酿造者可以随意灌溉葡萄藤,每亩葡萄园的产量是法国的4倍。波尔多葡萄酒酿造者不能提高产量,就只能追求质量和高价。一旦有新的需求,波尔多酒就会涨价。
“名酒”泡沫
天价拉菲催生了庞大的假酒业。一些分析者认为,中国市场上70%的拉菲都是假酒。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给我上假拉菲的人自己也毫不知情,因为他们花了和真酒一样的大价钱。我品得出来,假酒也是不错的葡萄酒,可能是把上等的二级葡萄酒倒进拉菲的瓶子后再卖。造假者对仿制传奇的1982年产拉菲情有独钟。很多中国有钱人都买了这种酒。不巧的是,他们都是假的。因为世上只剩几瓶82年产拉菲,几乎不可能买到成箱的真品。
我不太确定拉菲现象是不是泡沫,但我敢肯定拉菲堡的副牌酒——佳得士拉菲(Carruades de Lafite),中国俗称小拉菲,肯定是个泡沫。上等葡萄酒要求葡萄藤平均要有30年至40年历史。超过80年的葡萄藤必须被换掉。因此,酒庄总是拔掉老的葡萄藤,种上嫩葡萄藤。但是,嫩藤结的葡萄无法酿造高品质的葡萄酒。像拉菲和拉图尔这样的大酒庄就用嫩藤结的葡萄酿造副牌酒,以补贴部分成本。这些副牌酒一般都很便宜,通常比二级葡萄酒便宜很多。
拉菲的副牌酒佳得士拉菲,五年前还仅售每箱200英镑。2005年之后,小拉菲身价涨了10倍,甚至足以挑战拉菲之外的一级酒庄的酒价,而且,通常要比二级葡萄酒贵很多。小拉菲也是不错的佐餐酒,但肯定不值那么多钱。小拉菲的价格涨得令人眼花缭乱,究其原因,是因为身份被人弄错了。
拉菲葡萄酒的价格已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因此,需找替代品也是自然反应。在中国市场,拉菲的替代品是小拉菲。这种选择太离谱了。如果有人放弃拉菲,而选择拉图尔、奥比昂或者玛歌,这是很理智的。因为它们不分伯仲。小拉菲定价过高,其严重性不亚于2000年的互联网股价。当然,肥皂泡总有破灭的一天。那我们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问题在于,这对别的上等葡萄酒来说是一种侮辱。中国对小拉菲的巨大需求产生了这种怪象,我真的觉得很丢人。
长此以往,中国的需求恐怕会降低葡萄酒市场的效率,进而拖垮大品牌。如果葡萄酒酿造者发现价格高低取决于市场宣传,而非质量,他们就会一门心思关注市场营销,减少提高酒质的投资。中国需求巨大,却可能会毁了葡萄酒,这一在法国传承了五个世纪的文化遗产。果真如此,那才是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