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谢国忠:葡萄酒泡沫背后的中国政商关系学

来源:《新世纪》周刊 时间:2010-07-05 15:12:54

中国正对奢侈品市场产生重大影响。香港人和台湾人非常喜欢“名牌”。我曾想,大陆人有钱以后也一样。但是,我没想到这股力量如此强大。如今,欧洲名表和箱包奢侈品店几乎全部雇有讲普通话的店员。

中美游客在巴黎

奥巴马总统对中国施压,希望人民币升值,减少美国与中国的贸易逆差。我非常怀疑此举是否能奏效。只需观察美国人和中国人在巴黎消费行为的差异,答案就一目了然。除欧洲人外,中美两国游客可能是巴黎旅游业的中坚力量。2008年和2009年,美国人都窝在家里。现在,美国人卷土重来。听说是因为美国人风闻欧元贬值,所以,赶紧跑到巴黎来“抄底”。

问题是,美国人现在债 台高筑。就因为法国东西便宜一点儿,就非要来法国玩儿吗?美国人应该攒钱还债呀。但是,美国人又来畅游巴黎了。他们住豪华酒店,喝百年陈酿,吃法国大餐。

另一方面,中国游客组团出游。他们住小酒店,吃方便面,却在路易威登(LV)皮包上一掷千金。中国人花钱买的是耐用消费品,而美国人花钱都吃到肚子里了。两国游客消费行为的本质区别,不会随人民币升值而改变。如果人民币升值,肯定有利于LV的销售,但是,这对美国的出口毫无帮助。

中国一旦进入全球奢侈品市场,而奢侈品供给量有限,其价格会相对其他商品价格上涨,比如,日用品。钻石,特别是稀有的大钻石,就属于供应有限的资源(女士们,如果你的男人能买得起的话,别放过他们,就说买钻石是很好的投资!)。当供应商可以提高产量,同时希望价格固定,供应量自然会增加,以刚刚满足中国的需求。奔驰轿车和LV皮包就属于这类资源。

追捧上等葡萄酒

本文想讨论的是法国另一种奢侈品:葡萄酒。中国对法国葡萄酒市场的影响力也很大。2008年中期,只有寥寥数种资产脱颖而出,价格创新高。黄金算一种。法国上等葡萄酒也算一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2009年10月创下历史新高,也算一个。此外再无他者。三种资产中,法国上等葡萄酒表现最为抢眼,上涨势头正劲。

毫无疑问,上涨势头背后的推手是中国买家,而不是华尔街的交易商。波尔多葡萄酒酿造者张口闭口都是中国。中国买家统治了2009年产期酒市场——2009年产期酒将于2010年上市。中国大陆买家逐渐将日本、台湾和香港买家挤出一级葡萄酒市场。

法国葡萄酒和LV皮包不一样。酒喝完了就没有了。你可以选择藏酒作为投资。但是,藏酒的过程很复杂,成本也很高。相比中国的需求,藏酒投资只能是备选。喝酒才是更大的因素。

喝名酒算得上是消费的终极水平了。一瓶酒下肚,花钱无数,速度还快。这看起来好像和中国人爱存东西的习惯不相符。为什么中国人对葡萄酒趋之若鹜呢?

因为喝酒是润滑商业关系的关键。上世纪80年代,喝酒是日本商业往来非常重要的部分。全世界经济发展迅速之际,这种氛围不知为何再次兴起。酒至半酣,对成功的经济发展是有必要的。当你打算把一大笔财富投资于落后的经济体时,酒能壮胆。如果大家都这么做,就形成了自我实现的良性循环。

喝酒也能拉近和政府官员的关系,这在中国的上等葡萄酒市场需求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东亚地区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发展模式,政府通常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中国,这种角色日显重要,因为政府拥有大部分资产,另外,交易也需要政府逐个审批。在和政府官员打交道时,私人老板显然花大钱,选最好的东西。

中国商业饮酒文化在逐渐演变。出于对健康的担忧,世界各地白酒的消费量都在下降。显然,喝白酒更能让人放松,拉近商业关系。但是,白酒危害健康,阻碍其消费。然而,如果喝葡萄酒不管用,还得换白酒。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白酒消费虽然正在下降,但是消费量仍很高。

拉菲专宠

商业应酬中的酒精类消费造就了独特的中国现象:对拉菲(Chateau Lafite)葡萄酒的巨大需求。拉菲是波尔多(Bordeaux)地区五家一级酒庄之一。1855年巴黎世博会前,法国将波尔多产葡萄酒分为五级。当时有四大酒庄:拉菲(Lafite)、拉图尔(Latour)、奥比昂(Haut Brion)和玛歌(Margaux)被评为一级酒庄。1975年,木桐(Mouton)酒庄也跻身为一级酒庄。波尔多地区的一些酒庄,比如,柏美洛(Pomerol)和圣特美隆(St Emilion)酒庄没有参加评级。它们另辟了一套评级系统。这些酒庄的葡萄酒有的比五大一级酒庄还要贵。尽管如此,一级酒庄的葡萄酒还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尤其是在中国。

过去五年,中国盛行拉菲现象。它几乎已经成了中国商务宴请的官方用酒。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流传最广的一种是,Lafite的中文翻译(拉菲)更好记,听上去更好听。不知道这是不是最好的解释。中国的商业应酬,喝酒并不复杂。无非就是很快就三分醉了。选名贵的葡萄酒只是为了面子上好看。只要价格昂贵,口味如何没关系。因此,有的葡萄酒一旦身价上涨,马上就会受人追捧。没有拉菲,别的品牌也会取而代之。无非是拉菲的中文名字让它享有优势。

拉菲现象是泡沫吗?格林斯潘说过,只有等泡沫破了才知道是不是泡沫。中国人眼中的拉菲,与别人眼中的拉菲有所不同。中国人现在越来越有钱,葡萄酒的消费也越来越多。拉菲从这种需求中比别的品牌获益更多。拉菲现象只是价格重估的表现,而并非泡沫。

另一种可能是,假以时日,其他一级葡萄酒也能受到拉菲般的追捧。中国人热衷拉菲是因为对别的品牌缺乏了解。中国人酒越喝越精明,对其他一级葡萄酒的需求会增加。对别的上等葡萄酒的需求也会水涨船高。

作者:  责任编辑: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热点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