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直播快速发展,用户量激增使得网络直播不断野蛮生长。其内容的随意性,很容易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同时也暴露出内容低俗、监管乏力等问题。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以及直播行业竞争的优胜劣汰,一大批中小型直播平台正在逐渐惨遭淘汰,也已成为大家有目共睹的现实。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未来平台用户拉新成本将进一步提高,对平台的资本积累要求提高,如继续保持当前内容投入大于营收的情况,则在今年下半年会出现大批平台关停状况。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44亿,占网民总体的47.1%,较2016年6月增长1932万。
网络直播“来钱快”,让很多青年人趋之若骛,甚至有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当网络主播。为了迎合观众的需要,一些主播不惜突破道德底线,通过色情、暴力内容吸引观众掏钱。一些直播平台还和经纪公司、主播三方合谋,从普通网民观众身上“套利”。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部分经纪公司低价大量购买平台的虚拟礼物,再刷给自己的签约主播,通过“天价打赏”噱头、水军造势等手段把主播捧成“网红”,最终吸引大量普通网友打赏。整个过程,只有掏出真金白银的普通网友的利益受损,直播平台、经纪公司和主播只付出了少许成本,就能按比例分得巨额利润。
3月24日下午,在博鳌亚洲论坛“直播经济”分论坛上,欢聚时代(YY)CEO陈洲,映客创始人、CEO奉佑生,腾讯网副总编辑李伦,UP直播CEO田行智,来疯直播总裁张宏涛一同探讨了直播行业的现状、未来。
虽然并不愿意透露各自的平台在业内的地位,以及相应的用户数量,但几位负责人都说:直播经济的门槛其实很高,并不是“男人负责打打杀杀,女人负责貌美如花”那么简单。2016年是直播行业的“元年”,今年将是直播行业的“调整之年”。
直播行业疯狂的发展背后,直播平台内容的良莠不齐,低俗化问题在过去的一年中频频出现。对此,我国相关部门已陆续出台了约束网络直播的相关规定。
2016年7月,文化部出台《文化部关于加强网络表演管理工作的通知》。
2016年9月9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重申广电总局的有关规定:直播平台必须持有许可证,未取得许可证的机构和个人不能从事直播业务。
2016年11月4日,国家网信办发布了《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并于12月1日正式施行,规定要求实行“主播实名制登记”“黑名单制度”等强力措施,同时明确提出了“双资质”的要求。并明确,不得利用直播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传播淫秽色情等法律法规禁止的活动,不得利用互联网直播服务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法规禁止的信息内容。
2016年12月12日,文化部印发《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管理办法》,规定网络直播平台要有许可证,网络主播也要进行身份证实名注册。
随着相关规定的实施,直播领域发展将更为规范,市场泡沫也有望挤出一部分。中泰证券分析师指出,《规定》的实施将去除直播市场泡沫,规范内容。同时可能会抬高直播平台运营成本,提高直播行业进入壁垒。在此背景下,站稳脚跟的公司受影响较小,不少小型平台可能会退出。(xinr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