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使人钱财,与人消灾”。既然收下了人家预付的薪水,还是要殚精竭虑地为人谋划。我向C老总提出了整改方案。
一、改进包装设计,统一设计思想,统一产品形象;
二、理顺产品结构,按照末位淘汰法则,坚决淘汰既无销量又无利润的产品。
三、精简业务队伍,本着“有多大池塘养多少鱼”的原则,把庞大的、不合理的营销费用降下来。
四、鉴于自身是弱势品牌,在终端缺乏拉力,不宜下达过重的销售指标,不要向经销商塞货。否则市场都会被压死,死掉的市场恢复起来更难。
五、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六、加强企业管理,强化质量意识。食品企业更应重视厂区环境和生产环境的卫生工作,人们很难相信一个脏乱差的企业如何能生产出优质产品。
这六项措施实施后,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产品品质趋于稳定;产品包装焕然一新;不合理的费用大幅度下降,企业的效益有所提高;厂区环境有了很大改观,生产区和办公区都改成了水洗厕所。
但由于C企业属于弱势品牌,资金困难又一直困扰着企业,在品牌、渠道建设上难有突破,所以市场、销量也无法实现飞跃。特别是三鹿产品爆发“三聚氰胺”事件后,乳品行业受到极大冲击,包括伊利、蒙牛、光明等一线品牌在内的绝大多数牛奶企业销量锐减,退货如潮,出现行业性亏损。在我提出的切忌急功近利、以培育市场为主的稳健政策下,C企业在这场风波中顺利过关,做到了不赔不赚。把损失减小到了最低限度。
前不久我在中国营销传播网看到了一篇文章《中小乳品企业永无出头之日》,对文中的某些观点颇有共鸣。时至年关了,这是许多快速消费品企业一年中最重要的黄金季节,最大限度的挤占经销商资金、最大限度的压仓挤占经销商库房成了各厂家绞尽脑汁费尽心机策划节日促销方案的唯一目标。但是受金融危机导致的通货紧缩和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的双重影响,乳品市场现在仍是一片萧条冷清,看不到多少旺销的迹象。
一边是死气沉沉的市场,每天都在要力度、要支持、要广告、要人员、要解决遗留问题;一边是既无资金又无政府支持的老板每天都在做着如何一夜腾飞的美梦。夹在中间的我突然萌生退意:回老家吧,这么多年的漂泊生活真有些厌倦了,干够了。
2009年春节,16年的营销人生涯到此结束吧。祝同行们好运!
袁国忠,大学本科毕业,高级工程师。先后在政府机关、外企、国企、民企中任职,从事快速消费品营销策划管理工作十余年。电子信箱:ygz195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