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阿里终于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中产阶级的投资价值
没有中产阶级,阿里巴巴不可能到纽约上市。这是马云过去15 年来唯一的成功之道。
这期间,中国经济的开放带来了蓬勃的物欲,如今最具活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是最具消费欲望的80 后和90 后都是在经济高速增长中长大的一代,他们没有经历稀缺经济之苦,并且,他们需要更多的服务。80 后和90 后现在刚好是中国25 到35 岁的年龄,在全球,他们有个普遍的称呼为“年轻消费者”;在美国,他们被称为“千禧一代”;而在中国,他们成长为了中产阶级。
与此同时, 互联网以及现在势头更猛的移动互联网带来了商业生态和生活的剧烈变化。
就像沃尔玛——尽管它现在正在被挑战,诞生于美国的中产阶级、汽车文化、郊区化一样,沃尔玛量化了美国中产阶级的价值,阿里巴巴也同样,它挖掘了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东西。
就像马云在纽交所接受CNBC 记者采访时所说,“我们想做到比沃尔玛更大。”当天收市时,阿里巴巴的市值达到了2310 亿美元,成为仅次于Google 的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接近了沃尔玛2480 亿美元的市值。
经常用来与阿里巴巴对标的亚马逊和eBay 在1990 年代成立时,美国的中产阶级早已成熟。包括沃尔玛在内的众多零售商都在抢占这片市场。
阿里也在继续挖掘中产阶级的价值。比如今年进入打车软件服务领域,推出娱乐宝等更多互联网金融产品,上线海淘品牌天猫国际等。
1970 年代上市的沃尔玛,在之后十几年时间内展现出了巨大的投资价值。若是你足够聪明,或对公司足够忠诚,只要在公司发行股票的头一年(1970年)买下100 股沃尔玛股票,放在那儿不动,到2000 年时你就该拥有204800 股,市值大约1125 万美元。就算只有100 股沃尔玛股票,经过9 次拆股,也会变成51200 股,价值200 多万美元。
但是——这种复利的美妙放在职场当中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如果你是1990 年加入沃尔玛,买了100 股,那么同样20 几年过去,不过是变成2 万美元。2000-2005 年沃尔玛股票一点也没涨。
华尔街今天对于阿里的热情背后,就是不能错过一个新沃尔玛的担忧。
阿里是如何构建它的中产阶级消费服务蓝图的?
麦肯锡于今年3 月发布的《下一个十年的中国中产阶级》报告指出:家庭年可支配收入在10.6 万至22.9 万元人民币的“上层中产阶级”逐渐成为中国中产阶级的主流。这些上层中产阶级的消费者花在休闲活动和旅游上的时间更多,国际品牌和网购也受到这一群体的青睐。
他们的消费特点也很明显。
不满足于健康没有保障,除健身外对食品品质有更高要求;
不满足于本土产品,经常需要海淘;
不满足于眼界和脚步受限在一个地方,所以热衷旅行;
不满足于路边等空车,愿意为节省时间或者优势服务付费;
可能不喜欢太招摇的logo,但对轻奢有欲望且具购买力;
不是价格敏感型,但同时追求性价比;
总之,他们要的不是生活,而是生活方式。
你从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到,2014 年,阿里在证明自己是一个能够为中产阶级提供满足以上所有的服务者。
因此,阿里在过去一年内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在争夺用户时间上,阿里面对的最大竞争对手是腾讯
从所在领域来说,BAT (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其实谈不上是互为直接竞争对手,但从争夺用户——这在移动互联时代尤其明显,这个角度来说,它们的确是,而且阿里巴巴和腾讯之间的竞争最为激烈。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4 年6 月,中国网民数量已达6.32 亿,其中手机网络用户达到5.27 亿。腾讯公布的2014 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微信的月活用户数已经升至4.68 亿,而其传统产品QQ 的月活账户数虽然近年增长缓慢,但也已经达到了8.2 亿。
阿里上市后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截至9 月30 日,淘宝和天猫的活跃买家数达到3.07 亿,同比增长52%,这相当于美国的全部人口。而从2013 年的“ALL IN 无线”到2014 年的“ALL IN 移动电商”,阿里也将近2/3 的用户吸引至了自己的无线端: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目前移动端的月活用户数已经升至2.17 亿人。
但微信与手机淘宝,毕竟是属性和用户黏性都完全不同的两种移动化。易观国际基于Android 平台的数据观察发现,微信的人均使用时长是手机淘宝的两倍有余。
马云最近接收《福布斯》专访的一番话,也颇值得玩味。“我觉得微信是一把好牌,但是打烂了……(手中的好牌)一定要打击到对方要害部位。……微信不是万能的,阿里也没有那么烂。”
在自有产品的正面战场之外,阿里巴巴和腾讯还在另一条战线暗自角力:通过收购、入股或联盟的方式,拉拢更多的合作伙伴,构建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吸引用户的生态圈。在百度全年基本隐形的情况下,2014 年的互联网资本市场,几乎很少听到阿里、腾讯之外的声音。
除了腾讯,阿里现在需要提防的还有小米
小米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可能挑战中国BAT 组合地位的公司之一。《好奇心日报》前不久对小米的2014 年终盘点报道中,有过详细的解释。
如果说阿里和腾讯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在于用户时间的话,阿里和小米之间的竞争更多的体现在抢占生活入口。
小米预测明年手机销量将会达到1 亿部,小米手机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它是一个互联网入口。小米的操作系统MIUI 活跃用户规模已经超过了7000 万,旗下主题商店、应用商店、游戏中心的每天的下载量已经超过3500 万次,其中游戏业务正成为小米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
不仅仅是内容消费之争,就连拉拢第三方公司,雷军和小米也和正在利用投资将触角渗透进每个生活领域的腾讯、阿里巴巴非常相似。
在最近接受的采访中,雷军称小米已经围绕生态链投资了66 家公司,集中在智能硬件、软件、互联网服务、内容这四个方面。如果加上雷军自己的投资过如UC、迅雷、YY 等公司,这个数字还会大幅增长。
在抢夺生活入口上,阿里最大的优势是支付宝。它已经从一个单纯的第三方支付工具变成了一个超级入口,可以帮阿里向各个生活环节渗透。它同样是腾讯做微信钱包、百度做百度钱包、以及苹果要做Apple Pay 的理由。
阿里以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公司?
阿里巴巴上市时,我们曾经分析过作为一个电商平台、一个金融系统和一个战略投资者的它将如何影响10 个传统行业的发展脉络。而对于2015 年或者更远一点的阿里,有以下可能性。
阿里肯定会变成一个更重的公司
2013 年的阿里巴巴,还是一个互联网化程度相当高、相对轻资产的公司——电商平台化战略,省去了在采购、仓储、物流等环节的投资;支付领域完全基于互联网生态搭建,并适时地错开了与银联在线下的交锋。
但对于2014 年及未来的阿里来说,“变重”可能才是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平台之外,阿里开始进入产业链下游的物流行业。以仓储、周转为主的菜鸟物流“地网”布局,会让阿里成为一个另类的地产公司;
与腾讯在O2O 领域的布局,使得阿里积累了大量实体商业资源。尽管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有助于盘活这些资源,但势必牵涉更多精力;
互联网企业虽然发展迅猛,但行业整体泡沫较大,轻资产不利于公司获得更高估值。上市前对于实力较强的重资产公司的大范围并购活动,不仅是阿里的战略布局,也是增强投资者信心的一种方式。
阿里还有可能变成一个广告公司
阿里上市时,彭博高级研究分析师Praveen Menon 认为,对比亚马逊,阿里巴巴真正的经营优势在于,它更像是一个广告公司,依托巨额流量赚取营销、佣金等服务收入,而无需负担高昂的后期费用,也无需担心业务风险。
阿里也确实在考虑如何像广告公司一样获取更多利润。2012-2014 年,阿里大力发展天猫,独立大客户部,调高佣金,同时大量增加在淘宝首页的广告位。通过向平台上的商家提供服务,收取交易佣金和在线服务费用,以及通过会员费、增值服务和云计算服务获取收益。
根据艾瑞咨询2014年第三季度的数据,淘宝目前是国内营收排名第二的在线广告平台:季度广告营收在82 亿元左右,占当季度集团营收的一半左右,仅次于百度的135.2 亿元。
阿里巴巴终究还是要做一个为中产阶级服务的消费系统
上市后,阿里巴巴内部流传着一张新的架构图:以数据为中心,延伸出电商、金融和物流这三大主营业务,并最终融合为全球化、健康和快乐的战略愿景。而马云也曾在纽约的一个高峰论坛上表示,希望未来的阿里能够关注像健康、文化、教育等“会在十年以后导致严重后果的事情”。
不管是电商,还是O2O、娱乐或是健康、体育、旅行,阿里的发展核心,实际都是中产阶级不断增长的消费欲望。而多年发展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的消费欲望,正逐渐从实体的商品,转移到相对更难量化的服务和愉悦感。从这个角度来说,不管阿里的生态系统未来向哪个领域膨胀,它的本质,都是一个消费系统。
手握流量、资金和技术这三大优势,阿里巴巴集中体现了华尔街投资者对中概股的所有幻想——就像过去改变零售与金融业一样,未来阿里还能在更多传统行业争夺话语权。
我们需要提防阿里什么?2012 年,天猫和淘宝平台创造了超过1 万亿元的交易总额。也就是在那一年,阿里巴巴首席战略官曾鸣首次提出,未来的阿里应当是是提供服务的“电子商务协同平台”。这使得阿里从电商的定义中跳出来,升级为可孵化多种业务的生态系统。2014 年,阿里甚至已经可以用一个复杂的星系图,来描述这个生态系统中形形色色的物种、以及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
1990 年代,人类曾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立了名为“生物圈二号”的实验项目,试图在一个较小的封闭空间里,模拟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但运转几年后,人们就发现,要让这一生态系统独立运作,几乎是不可能的:物种丰富程度低、整体循环失调,大量物质需要从外界输入,很难做到自给自足。
这些也是我们对于阿里生态体系想提出的问题:一个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生长而成、且处于战略转型期的生态体系,能够做到足够丰富多元么?逐渐生长的过程中,处于生态体系之外的其它公司,能够独善其身么?不仅是线上,如今阿里在线下也体现出了一定的掌控力,这个生态体系究竟会生长到多大?
淘宝目前依然可以被称作是一个“万能”平台。但目前阿里正处于从C2C 向B2C 逐渐转型的过程中,小商户为主的淘宝在引入了众多大牌的天猫面前,已经失去了部分吸引力。而由于战略重点转变,即使是专属淘宝的“双12”,尝试数年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也许,未来我们很难再看到完全从淘宝中生长出的、然后具有足够影响力的小品牌。
在与腾讯争夺入口、流量和用户注意力的过程中,阿里通过投资和并购的方式,今年为自己的生态系统增加了很多新成员,这也让原先处于阿里系之外的大量垂直领域公司开始犹豫。已经阿里化的这些公司,有些固然能很好地增强或补充生态体系的实力,但也不能排除有些纯为布局而引入的公司,因为一时无法在系统内找到合适的位置,最终沉寂甚至消失。
我们需要忧虑的,也许正是阿里从生态系统变成卡冈都亚的可能性。
最后,阿里会变成那种传统的、缺乏创新能力的大公司么?
从规模上来说,拥有25 个事业群、约2.5 万名员工的阿里巴巴,早已是一个大公司。曾经引发争议的阿里合伙人体系,也正是为了避免垄断、帝国思维、制度僵化等常见的大公司病而成立。这是阿里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之外,在组织形式上对自己的一次改变。
但灵活的组织形式,并不一定能带来持久的创新力。2014 年的阿里,并没有出现像2013 年的余额宝那样、能够震动整个传统行业的颠覆性产品,而是选择稳扎稳打、巩固自己在现有领域的地位。
阿里依然是一个有活力的公司,我们也希望在稳健的财务表现之外,看到更多的内部突破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