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百货业发展全解读》:变革中的新机遇

2017年08月11日 10:41:23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引言:百货业已被唱衰五年有余,从业者陷入集体焦虑。加体验、上餐饮、做电商、运营公账号,各种探索轮番上阵,行业进入变革转型期。本报告选取了67个代表型百货门店作为样本,结合线上线下价值重构、行业回归零售本质的趋势进行研究。以期能在行业震荡期,为从业者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思考角度。

  一、百货业的发展现状

  1. 局部回暖,分化趋势明显

  百货业在2016年出现出了明显的分化。积极改造与调整、适应市场变化的门店,销售额保持了稳步增长。如SKP2016年销售增速已达到23%。而步伐较慢的门店,则继续着两位数的下滑态势。RET睿意德商业地产行业研究中心统计了67家百货门店连续五年的销售额,发现2016年已有43%的门店实现销售额的正增长,相比2015提升12个百分点。

  纵观10家代表型百货门店的销售额,2011年开始呈现增速放缓的态势,2012年随着反腐活动的开始,销售水平急转直下,开始出现下滑现象。2012-2016年期间整体呈现下滑趋势,行业平均复合增长率-2.4%。2013-2015年“下滑”、“负增长”成为普遍现象。2016年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

数据来源: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2.百货销售额增速与城市级别呈反相关关系

  城市级别越高百货业下滑越严重,2012-2016年一线城市百货门店销售额平均复合增长率-4.3%,同期四线城市仅平均下滑0.6个百分点。目前一线城市均已进入成熟型商业市场,消费目的地更加多元。百货门店在体验型消费上无法与购物中心对抗;便捷型消费上无法与社区商业对抗;纯购物型消费方面,又有大体量购物中心和奥特莱斯与其抗衡,而后两者分别从体验和折扣两个维度,为消费者提供了新的附加值。因此百货业在一线城市整体呈现吃紧状态。以广百为代表的传统百货公司已开始逐渐在一线城市闭店,下沉至三四线城市。

数据来源: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3.奢华型百货逆市增长

  在行业下行的过程中,奢华型定位的门店保持了稳定的增长。一方面,奢侈品消费的可替代性较低,并未受到电商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奢侈品消费从国外向国内的回流,未来奢华型定位的百货也将更多地受益,迎来下一轮销售增长。

数据来源: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4.联营模式下遭遇毛利率天花板

  我国百货行业毛利率始终维持在20%左右,较美日有较大差距。以联营模式为主,自营比例不足10%,如天虹百货2016年自营收入仅占1.3%。“短平快”的联营模式使我国百货在过去二十年里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布局,也同时为今天的行业困境埋下了伏笔。联营模式一方面使百货公司遭遇了毛利率天花板;另一方面,使其始终未能习得对消费市场的敏锐度,以及对供应链的控制力。因此,当电商的低价和购物中心的多元化体验共同来袭之际,百货公司显得毫无招架之力。

数据来源: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数据来源: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5.行业集中度低,丧失议价能力,无法形成规模优势

  我国百货业市场集中度偏低,区域特征明显。截止去年行业前四名的市场占有率,即CR4不足20%。而同期美日已达到50%-60%,形成寡头市场。行业过于分散直接影响了企业对供应商和消费者的议价能力,激发非理性竞争,陷入价格战。百货公司陷入微利状态,便更加缺乏足够的资金去进行并购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陷入死局。虽然2013年以来,我国百货行业在加速聚集,但发展水平仍旧低于成熟市场。

数据来源: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数据来源: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

(责编:晴天)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