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行业发展问题
(一)传统经营模式亟需变革
互联网环境下,以消费升级为主线的消费理念、消费诉求、消费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消费分层、小众化、个性化特点日益突出,传统零售商业模式一定程度制约零售业持续健康发展。从零供合作方式看,我国传统零售业中,仍有部分企业将入场费、联营扣点作为其主要利润来源。零售商引厂进店、出租柜台,不掌握产品终端,不参与销售过程,不直接服务顾客,仅为品牌商提供收银和物业管理等商业服务,自主经营功能衰退,市场敏感度低,是当前零售业经营转型、业态升级缓慢的症结之一。从竞争方式看,百货店、超市、购物中心同质化较为严重,千店一面、千店同品现象突出,其中百货业约 87%的商品雷同。同质化必然导致过度的价格竞争,零售企业微利经营甚至是无利经营。从销售模式看,层层代理制是传统零售行业常用的销售模式,一件产24品从厂家经过层层代理商,再到终端销售店,最后到消费者手中,层层加价导致产品价格虚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商业网点布局仍待优化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商业网点建设发展迅速。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5年末限额以上法人零售企业营业面积比2011年增长53.8%,呈现高度竞争的零售市场格局,较大程度满足了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商业网点发展不均衡、结构性过剩、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凸显。从区域结构看,零售行业发展呈现东强西弱的特点,尤其是连锁等现代商业组织形式发展与东部有很大差距。从城市内部看,中心城区商业网点集中,商业体建设过剩,同质化竞争严重,导致企业盈利困难。重庆市五大商圈商业体量超过400万平方米,业态老旧,其中观音桥朗晴广场空臵率逾40%。从业态结构看,大型百货店、超级市场饱和。据联商网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范围百货与购物中心业态关闭56家门店,大型超市业态关闭129家门店。而“最后一公里”社区商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以每百万人拥有社区便利店店铺数量统计,日本388家,台湾地区425 家,中国大陆城市平均为54家。此外,部分老商业网点配套不完善,周边环境较差、交通路况拥堵、购物空间不佳,均在一定程度影响消费者购物体验,导致客流减少。
(三)成本高企压缩利润空间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有效措施,流通企业税费成本、融资成本等有所下降,但受制于物流成本高企、房地产价格上涨、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零售企业经营成本压力依然较大。从物流成本看,我国物流行业集中度低,行业信息化、标准化发展滞后,造成中间环节多、周转期长、效率低下等问题,物流成本依然偏高。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2016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为14.9%,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但仍比美、日、德等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左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5个百分点。特别是冷链物流建设滞后,全国冷藏车人均保有量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农产品最初一公里冷链基础设施不完善,无法第一时间预冷、分级、包装、标准化,导致全国每年农产品损耗超过3000亿元。从租金成本看,房地产价格上涨推涨商业地产租金,一线城市表现尤为明显。据统计数据,2016年第三季度,北京市购物中心首层租金指数同比增长2%左右,比五年前增长逾两成,其中,中高端购物中心首层租金为916.2元/㎡/月,环比上涨0.3%。此外,人工成本、商业用电成本等均是零售企业成本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数据驱动应用仍显不足
大数据时代,数据化、智能化逐渐成为零售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前提,重建以数据链为核心的经营决策模式,是实现自身转型和升级的基石。互联网零售企业基于自身优势,已在数据挖掘、数据决策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国大部分传统零售企业数据基础较为薄弱,数据管理技术落后,数据思维意识不强,在会员管理、商品管理等方面数据应用依然不足。从数据获取看,我国传统零售企业收集数据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POS机数据和历史交易数据,收集交易过程数据能力较弱,消费者行为数据缺失。而实体店收集行为数据的技术并非空白,如沃尔玛在手推车上追加跟踪器,根据推车路径改进货架摆放;银泰、大悦城等大型零售企业通过进店 WiFi、二维码等方式与顾客交互。从数据应用看,传统零售企业数据管理技术较为薄弱,数据细粒度不够,数据标准化、数据孤岛问题尚未解决,不能从海量数据中高效地获取关键机会洞察点,数据应用范围大部分局限于商品品类分析报表,无法满足当前对消费者个性化营销、重塑高效协同供应链等需求。
(五)市场公平秩序尚待改善
近年来,我国在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部分领域、部分环节还存在不诚信、不规范、不公平的现象。从商品服务看,假冒伪劣、虚假宣传、售后服务等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不到位,涉及网络购物的投诉增长明显。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2016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65.35万件,同比增长2.3%;网络购物投诉24.11万件,同比增长65.4%。从信息安全看,网络购物为消费者带来便捷、高效的购物体验,但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骚扰甚至钱财损失等问题随之而来。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 2016》指出,2016年4.8亿网购用户中,遭遇个人信息泄露的占51%,其中84%因信息泄露受到骚扰、金钱损失等不良影响,全年因个人信息泄露遭受的经济损失高达915亿元。从税收公平看,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快速发展,但征税管理等方面尚待加强,一些网店经营者钻法律空子,偷税漏税现象增加,一定程度上构成对实体商家的不公平。如工商登记注册企业在线上通过自然人身份开店逃避纳税,或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分流销售额,减少缴纳税额。
四、行业发展环境及政策建议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改革红利将逐渐释放,经济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零售业发展的宏观、政策、技术环境继续改善,新兴消费群体正在崛起,但制约零售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仍然存在,扩大消费基础有待进一步稳固。
(一)发展环境
1.宏观经济形势有所好转
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和全球经济日益复苏支撑, 2016 年国民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4.4万亿元,同比增长6.7%,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为消费市场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17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强劲回升,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6.9%,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增速创2015年四季度以来新高。消费需求逐步增强。 2017 年一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5823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比1-2月加快0.5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达到 77.2%,比上年同期加快了2.2个百分点。就业收入明显好转。2016 年城镇新增就业334万人,比去年同期多增16万人;市场求人倍率为1.13,比上年同期略有提高;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0%,比上年同期加快了0.5个百分点。消费者信心持续好转。2017年3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和银联中国银行卡消费信心指数分别为111和86.4,创下2008 年1月份和2013年10月份以来第二高位。
2.需求变化推动消费升级
近年来我国消费群体、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均发生深刻变化: 从消费群体看,据估算,当前我国80、90和00后约有5.5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40%左右,这部分新兴消费群体具备一定社会地位和收入积累,处于买房、结婚、生育黄金时期,接受新事物快、消费观念超前,是新业态、新模式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担当了我国消费主力军角色。从消费目的看,消费者购物不再满足于温饱,越来越追求个人发展、身心健康、感情升华。从消费内容看,消费支出从基础生活类商品逐渐向耐用商品、绿色健康商品、智能商品、高端商品转变。从消费方式看,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网上购物和信用消费。从消费场景看,购物地点从实体店转移到任何手机能上网的场所。消费需求变化推动零售企业以消费者为中心加大转型力度,积极调整经营模式和业态布局,实现传统零售再造。
3.信息技术助力营销优化
当前人口红利和线上流量红利即将用尽,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推动零售业实现战略变革、模式再造和服务提升的新动力,有助于零售企业顺应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智能化消费需求,更有效降成本、提效率。一是有助于精准营销。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顾客消费行为和特征,推动零售企业开展精准化、人性化、差异化服务,不但能大大节省营销成本,还能提高反馈率和成交率。二是有助于便利支付。随着移动支付技术日益安全快捷、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传统行业支付渠道向移动端转移。2016年底,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到4.7亿人,比上年增长31.2%,渗透率达到67.5%,比去年提高9.8个百分点。三是有助于商品定制。VR虚拟现实技术快速发展丰富商品定制内涵,解决消费者和实际商品在空间上相分离的问题,有利于增加用户安全感和信任感,消除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
4.政策调整指引发展方向
十八大以来,国家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培育消费热点、改善营商环境、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等方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培育消费发展新动能、构建扩大消费新机制、创造消费供给新条件、建立消费市场新秩序、降低企业成本。在商务部推动下,2016年1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对外发布,针对当前零售业发展方式粗放、有效供给不足、运行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从调整商业结构、创新发展方式、促进跨界融合、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策支持等5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措施,以适应消费需求新变化,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商务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联合编制并发布中国购物中心发展指数和中国便利店景气指数,为各地政府和市场参与主体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等零售相关协会、机构发挥行业引导作用,组织各业态零售商、服务商、供应商以及业界专家,通过召开零售大会、主题论坛、商务会展等形式,提供信息共享、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平台。
(二)政策建议
1.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促进行业协调发展
加强零售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以总量适宜、结构合理为目标,盘活存量与优化增量并重,淘汰落后与培育新动能并举,引导业态雷同、功能重叠、市场饱和度较高的业态有序退出城市核心商圈;进一步推动社区零售发展,拓展便民增值服务,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积极培育世界级消费城市和国际化商圈,完善品牌消费环境,加快培育国产优质品牌;引导企业改变千店一面、千店同品现象,不断调整和优化商品品类,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力度。
2.构建公平有序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加快立法,加强对对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的法律约束和监管, 促进线上线下公平竞争;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垄断经营、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指导和督促电子商务企业加强对网络经营者的资格审查与售后保障;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征信平台,建立覆盖线上线下企业及相关主体信用信息采集、共享与使用机制,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对外公示,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3.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提振企业内生动力
继续推进简政放权,缩短简化审批流程,清理或下调审批费用,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积极推动 “营改增”税收政策贯彻落实,不断提高“营改增”政策的行业适用度,增强科学性和实效性,激发企业和市场内生动力;全面落实工商用电同价政策,鼓励更多的实行峰谷电价地区开展商业用户选择执行行业平均电价或峰谷分时电价试点;落实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改革方案,持续优化银行卡受理环境,加大银商合作力度,完善综合服务措施,提升企业账户资金周转效率,构建以大数据为方向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4.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合理使用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市场化原则设立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零售新业态、新模式的投入力度;创新发展供应链融资等融资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发放中长期贷款,促进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兼并重组;积极研究通过应收账款、存货、仓单等动产质押融资模式改进和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通过创业担保贷款积极扶持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
5.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助力行业高效发展
加强零售业统计监测和运行分析工作,梳理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构建起一套反映零售业发展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市场主体合理把握发展节奏、科学配臵商业资源;推动商务大数据平台建设,促进数据共享,发挥相关协会、专业服务机构作用,为企业创新转型提供技术、管理、咨询、信息等一体化支撑服务;鼓励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业务交流,加大专业性技术人才培养力度,推动行业复合型高端人才合理流动,完善多层次零售业人才队伍,提高营销、管理人员的综合创新能力。
(来源:商务部)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
Copyright © 2004-2018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