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嘹望>>时事>>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51:41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北大清华一流地位面临挑战 优秀生源转投香港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7-1 16:23:47 来源:财经时报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虽然外界的批评较多,但北京大学品牌研究中心主任王齐国认为,北大、清华不会受到国外一流大学的冲击,依然会保持中国一流大学的品牌形象。

王齐国说,国外大学对清华、北大威胁并不存在,北大目前在品牌传播方面还需要提高,在国际的传播方面还很欠缺,缺乏国际影响力。但国外的名牌大学在中国的影响力远不及北大、清华。

以不应该放在教育全球化的话题下来讨论这个问题。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教育特色,不能因为国家文化很强势就不保留弱势文化。这么多年来,北大精神一直在与时俱进。

港大是培养领袖型人才的大学

《财经时报》独家专访香港大学学生事务总监黄依倩

□ 本报记者 韩英杰

从香港飞到北京的黄依倩,刚下飞机就给记者打电话确定第二天的采访,当时是晚上10时;第2天,也就是6月24日早上,她又打来电话说,她找到了一个“可以坐下来”的地方,下午3时她在那里等我,这让我在见面之前就感受到了一丝香港大学的严谨和周密。黄依倩目前身肩香港大学学生事务总监。

港大报考热潮超过哈佛

《财经时报》:今年内地学生报考香港高校的热情空前高涨,能描述一下有多热吗?

黄依倩:今年内地申请香港大学的学生是101134,我们大概会选取1/3左右的学生参加面试,然后录取300人左右。今年申请哈佛的比例大概是18:1,我们是30:1。

面试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思维、性格、学科的潜力,主要是看应变能力,如果对航天工程不了解也可以说,“我不是很了解,可不可以换个话题”。这主要是看学生的灵活性。

香港大学1998年开始在内地招生。当时30个名额全部提供奖学金。2001年,因为要报考港大的学生越来越多,所以开始招收费生。今年是一个小小的高峰,去年申请的学生是4848,今年申请的学生虽然增加了一倍多,但是港大的招生计划只比去年涨了40个。

《财经时报》:港大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机制,这一点具体是怎样体现的?

黄依倩:香港大学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对于学生的培养模式是不一定的,可以采取各种模式,只要我们认为是合理的学校都会给予配合。比如有一个学生在上完大一以后,要求休学一年去实习,实习完了以后他又申请了交换生的名额。作为交换生,可以带学分回来也可以不带学分回来。比如有的学生本身是学医的,但是他可以作为交换生到法国学习音乐,他说这一辈子我都会从医,所以我现在要去学音乐,这就是我们的灵活。

香港大学的三年课程可以自由选择,医学、法律读完以后是不需要再考证的,直接可以做医生,做律师,得到国际认可。专业课程是固定,但是哪些课程是第一年读,哪些课程是第二年读,由学生自己决定。交换生制度和自选课程对很多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培养的是领袖型人才

《财经时报》:可以说一个实例吗?

黄依倩:前两天我碰到一个叫华夏的学生,她看上去很苦恼,我对她说你有什么事情可以和我说,我会尽量帮助你。我想她肯定是遇到了很麻烦的事情,比如没有找到工作,结果她对我说,她觉得很苦恼,因为她同时收到了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和UC三所大学的邀请函。实际上,她刚到港大的时候,英语并不是非常好,但是两年以后就变得很不一样。很多家长说,上港大相当于拿了两个学位:一个是专业学位,一个是英语学位。

《财经时报》:香港大学与内地的大学有什么不同?

黄依倩:香港大学和内地大学的培养机制有很大的不同,内地的大学比较注重基础,把每个人当科学家来培养,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科学家。香港大学是要培养领袖型的人才,香港大学的机制是比较灵活的,我想这也是香港大学和内地大学的主要区别。

《财经时报》:所有到香港大学就读的学生都要在清华、北大委培一年,为什么?相对内地,港大的费用还是有点高,您觉得它是否会成为吸引学生的门槛?

黄依倩:香港大学的本科是三年,内地是四年,这是为什么我们要在内地委培一年的原因。内地委培一年的费用是25000~30000元,交给内地学校,因为这是清华、北大之外的学生名额,但是我们发现在内地委培一年有很大的好处,因为他可以得到内地教育的优秀的方面,可以和港大的学生形成关于大学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在雇主方面优势明显,很多内地的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会说我来自北大,同时来自港大。

这对学生就业有好处,香港大学毕业生的情况是1/3的学生留在香港,1/3的学生到国外留学或就业,1/3的学生到内地就业。

对于内地的学生来讲,40万元的费用可能有点高,但香港大学的奖学金不是单单奖励成绩优秀的,香港大学有几十种不同的奖学金,有的是奖励体育的,有的是鼓励做社会工作的。我们有一个内地学生每个月拿几万块钱的奖学金,这会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

本新闻共5页,当前在第4页  1  2  3  4  5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以军展开“夏雨”行动
下一篇文章北京居民用电涨价8厘3 不会举行听证会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