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叶小萌介绍,她同寝室的几个姐妹,虽然不少找到了“婆家”,但最低的月薪还不到2000元钱。
叶小萌的遭遇显然不是一个特殊的个案。据北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方伟主任介绍,北大2006年共有7743名毕业生(含医学部);其中本科毕业生(含医学部)2970人,预计实际参加就业的约4600人。清华大学就业中心主任许庆红说,今年清华大学毕业生超过7000人,除去保研和出国, 实际就业人数有4000名;其中本科生1000多人,但目前有70%的本科生还没有实现就业签约。
与叶小萌们面临的生存危机相比,香港的名校毕业生可谓牛气冲天,这或许可以解释内地一流学子将目光从北大、清华转向香港高校的原因。5月25日,香港著名高校之一的香港大学发布的“2005年度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显示,该校99%的毕业生就业或升学,平均月薪1.4万多港元,最高月薪达7.4万多港元,该校2006年应届毕业生已知的聘书多来自国际投资银行、管理顾问公司及跨国企业。
而在北大应届毕业生中,有88人争聘北京郊区的村长助理,其中还有多名博士生和20多名硕士生;清华也有近40名学生参加竞争,博士和硕士的比例占到了五成。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这个调查在高考前出炉是否是港大内地招生人数翻倍的重要原因,但毕业生的流向和起薪是国际上通用的惯例和判断大学品牌成色的重要指标。
品牌价值的流失
去年第一次参加内地统招的香港城市大学,今年也是内地考生蜂拥向往的去处。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香港高校,去年不但许诺给17个省市(招生范围内)的高考状元提供全额奖学金,还将被清华退回的海南高考状元李洋招至门下,充当了一个“救英雄于困厄”的侠客形象。
对于城市大学来说,此举不但打出了知名度,提升了品牌形象和印象分,还将内地高校主要竞争对手清华的冰冷和呆滞的体制凸显了出来。而“不拘一格招人才”,一贯是北大、清华的良好口碑;体制弊端和人文关怀的缺失,或许是影响学生选择的另一个原因。
针对旅美学者薛涌“北大、清华将被香港的大学扫成二流”的断言,虽然各界还有不同的看法,但从今年香港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猛增来看,这绝对不是杞人忧天。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青年学者谭五昌认为,北大、清华将被香港的高校扫成二流,从理论上来说不是没有可能。
因为作为北大、清华最具品牌影响的人文精神与师资力量正在削弱。在上世纪30年代,我们可以看到大批的国学大师在这些学府任教,胡适、朱自清、沈从文等等,后来的燕园4老: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也是其北大师资的典型代表,但在近几年,具备如此人格魅力与学识影响的教授讲师似乎少之又少。
名校的尴尬?
基于此,而令学界和社会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担忧:一流师资的缺失,以及固有校园精神或者说学术氛围的削弱,何以吸引一流的学生、做出一流的学问。没有一流的学问和学生,又何谈一流的大学?
北大现有在校生3万多人,超负荷的结果是学生质量和教学质量都在下降。北大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也认为, “这几届学生素质确实要差了很多”。
有人认为,香港高校的强悍出击,瓦解了中国近30年的高考路线图。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北大、清华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差距就如同很难逾越的火焰山;现在中国的内地学生,可以先采取在香港念本科,然后再到哈佛等念研究生的方式,来实现一流大学的梦想,这很可能将北大、清华抛到一个边缘化的尴尬角色。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更是坦率地说:“无论是经济学论文发表数量,还是师资力量,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香港名校,都要好于北大、清华。”
更加激烈的全球化竞争
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其在国内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号召力,而我们被称为一流的大学究竟拥有多少世界级的学术成果和人才呢?相关的数据似乎并不乐观,公开讯息显示,这几年北大、清华的人文影响力与科研创新能力并未在繁荣的中国经济与科技进步过程中突显出来。谈到这个问题时,著名学者李欧梵表示,世界上的一流大学一般都拥有一批世界杰出的科学家,如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分别拥有诺贝尔奖获得者63位和35位。与哈佛、剑桥相比,北大、清华在原创性成果、教师质量、科研经费和国际化方面,都与世界一流大学有着很大差距。
在谈到这种差距时,中科院院士杨福家以亲身经历向《财经时报》表示:“我到剑桥大学访问时,剑桥校长告诉我,剑桥全年经费10%用于购买仪器设备、基础建设,90%用在了提高教授、研究生的待遇,他们从世界范围吸引人才。”而美国德州达拉斯大学最初不过是一个三流大学,但他们不惜重金请来了2000年诺贝尔奖得主麦克迪尔米德,以及几位相关知名教授,建立纳米研究中心。现在,没人能够否定他们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