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嘹望>>时事>>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51:41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北大清华一流地位面临挑战 优秀生源转投香港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7-1 16:23:47 来源:财经时报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北大、清华精神在流失

□ 本报记者 韩英杰

“清华集中了很多人才,但学术氛围不够,清华现有的管理模式很像官僚体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象群这样向《财经时报》描述清华的现状。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

原也坦率地表示,“100多年来一直是北大精神象征的北大人文学科,现在已经不是国内最好的了。”他们都从不同角度表示了对清华、北大可能沦为二流大学的担忧。

学术氛围就是学校精神

清华美院现在是社会对清华关注的重点,著名油画家陈丹青辞职事件,让这个名气不大的美术学院“蜚声中外”。去年,中国当代美术史标志性人物、曾以自由艺术家身份旅居美国18年的陈丹青,因不满清华的管理体制怒而辞职。但1年多过去了,清华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受到触动。

李象群告诉记者,清华模式是他和陈丹青等很多教授都很苦恼的事情。清华模式就是“表格+开会”;各种各样的表格和各种各样务虚会,很像一个官方的管理体系,而不像一个有集体学术氛围的大学。

“1998年清华美院成立之后,引进了包括陈丹青在内的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人才,当时有些兴奋的清华党委书记陈曦问,我们应该是全国最好的美院了吧,引进了这么多的人才。我说,也不一定,因为更重要的是学术氛围。”这么多年过去,仍然没有看到清华美院作为一个新的艺术学院的方向。

国内外的很多大学都突出专家治校和学术大旗。但是在清华看不到这一点,清华现在提倡的是年轻人做管理,干部年轻化。但没有学术这杆大旗,人家不和你对话,这样清华美院就被其他美术学院孤立了。

“不是没有大旗,有的是大旗,但是不立。”清华美院集中了很多人才,包括国内国外的,有独特研究的。但因为没有学术的集体氛围,所以很多人低头做自己的事。

 

北大的人文已不再是最好

与李象群略有区别,陈平原不仅关心学术还关心大学精神的传承。陈平原说,张爱玲曾说香港是个夸张的地方,在这个地方摔一个跤比别的地方疼。其实,北大也是这样的地方,北大的好和不好都是夸张的,北大的是和不是都是被置于放大镜为人观照的。

大家都愿意把“五四时期”的北大作为一个标竿,但是那个时期是一个思想的突变期,所出现的观点和理论容易带来震动。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相对稳定期,理论方面就很难达到以前的高度,理论研究是存在突变期和稳定期的,突变期不是你想有就有的,她和时代有关。

如果以此证明北大的学术退步了,不是一个很客观的说法。北大的人文科学可能会建树偏少,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因为时代的需要而发展迅速。所以把这个作为一种批判当下的武器是不公平的。

北大的总体实力目前肯定是最强的,但问题是北大和其他大学的差距正在缩小。以前北大在人文的各个学科都是最好的,但现在已经不是最好了。有些学校在重点发展它的某一学科,现在已经超过了北大;北大要求把各个学科都做到最好,因此就很容易被后来者赶上,现在北大正在改变。其实国外大学也是这样,一流大学也可能只是一两个学科很好。

陈平原还认为,大学以教学为主体,以教授为核心,以大师作为旗帜,这是对的。但单有大师是不够的,现在的大师是可以用钱买到的,大学里面最重要的是学术传统和文化精神,这是最重要的,需要一代代的师生来传承。

北大清华在与时俱进?

其实,各界对北大、清华的批评之声近年来一直不绝于耳,或许正如陈平原所说被“夸张”了。菲尔兹奖(Fields Medal)得主、华人数学大师丘成桐曾批评说,中国的大学惟利是图,许多名牌大学老师只懂讨论第三流的问题,有些老师根本没有尽到教好学生的本分。北大数学系26个最资深的教授竟然不知道一个学生的名字,有些老师和学生从未见过面,也不相往来。

25岁就成为史丹福大学数学系教授的丘成桐,还对中国大学的人才选拔机制提出了质疑。他说,“在美国,只要你有能力,20多岁已经可以当上大教授;但是在中国,假如你不是博士或领导出身,即使你有能力,别人也会借机打击你。”在做这样批评的时候,丘成桐显然“疏忽”了胡适28岁成为北大教授,没上过大学的梁漱溟成为北大讲师的这段历史,不过这都已经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事情了。

对此李象群也深有同感,清华要求留校学生必须是博士生,虽然个别研究生非常的突出,可能是几十年不遇的优秀人才,但就是因为他是硕士生所以不能留校。这是明显违背党的原则的,我们党一贯反对教条主义,但没有办法。清华对长期聘用的教授也是要求有经济回报的。比如雕塑系要承担学校承揽的雕塑项目。

本新闻共5页,当前在第3页  1  2  3  4  5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以军展开“夏雨”行动
下一篇文章北京居民用电涨价8厘3 不会举行听证会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