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5年北京高考“状元”陈秀野拒绝清华远投香港科技大学引发“北大清华顶尖生源流失”的讨论。2006伊始,众多网民在网上撰文:“香港大学将北大、清华扫为二流大学”,原因是香港大学频频从内地大学挖走优秀师资,并以丰厚的奖学金吸引着众多生员的眼球。而最近中国博客掀起的“中国科技大讨论”,众多人则将矛头指向了北大、清华的教学制度 ,加之数学大师丘成桐对北大的质疑,突然间,北大、清华这些名校被置于风口浪尖,有关 “一流大学”的品牌内涵成了众多人议论的焦点。《财经时报》为此派出记者,经过近一个月的走访,试图弄清楚造成这一切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北大、清华又该如何承继和保护自己的优秀传统及品牌价值。
□本报记者 黄振伟 张万新 韩英杰
“北大、清华作为一流大学的日子屈指可数。”
“即使是国内名牌大学老师的素质也没有保证,许多老师只懂讨论第三流的问题,学生不会钻研出第一流的学问。”
不论是作家薛涌的担忧,还是数学大师丘成桐的责问,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是,作为百年名校的北大、清华,他们的声誉已经在遭至多方质疑。对于它的未来走向说法多多,很多人更是担心他们作为中国一流大学的地位不保,或者与一流大学名不符实。
考生资源争夺战
6月30日,香港大学给今年内地申请该校求学的学生发出了第一批面试通知,大约有3000名考生接到了通知,这是去年的两倍。同时香港一些大学也在内地展开了宣传战。
相比香港方面的攻势,北京则稍显得有些平静。在北大未名湖,随时能看到三三两两漫步的学生,十分悠闲。北大三角地的招生信息和招聘广告,则吸引着不少前来观看的学生,从他们的表情看,好像都有点对未来的焦虑和茫然,因为这些即将走出校园的学子马上就要面临就业的压力。
“一边是香港在内地扩大招生,一边是内地就业的压力。”在北大中文系已经苦读5年的黄语难以掩饰其对北大的感情。“我当时就是因为喜欢北大的人文传统而选择了这里。”但现实的问题又让他对自己的选择多了一份怀疑。“去了几家媒体,他们都认为我们缺少新闻经验而拒绝了。”
与他有着同样困惑的学生还有很多,有的是因为工资太低,有的是因为所学的东西不适用而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相反,香港大学毕业的学生却十分抢手。
刚接到香港大学面试通知书的李刚说他就是因为这些原因转投了香港学校。还有让他心动的就是香港大学丰厚的奖学金。
成都女孩李卿曦是今年第一个高考新闻人物。据说她高考还没发榜就手握5所大学录取通知书,为了网罗她,财大气粗的香港科技大学抛出了39万港元的全额奖学金。有学者说,这是香港高校今年在内地抛出的第一颗“糖衣炮弹”。
香港大学的品牌战略
面对优秀考生流失的现象,北大有关负责人认为,北大、清华的品牌是无价的,不可能采取香港科技大学那种赤裸裸的金钱攻势。但在考生这个环节,却有了来自民间的定价,广州东莞的横沥镇镇政府激励考生们:考上清华、北大奖励50万元。
不惜巨资抢夺优秀考生,对大学品牌有什么影响呢?北大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专家齐国伟认为,香港高校即使最终没有得到这名优秀学生,但新闻效应产生的知名度在品牌方面的价值却是巨大的。知名度是一种难以估量的资产,是品牌战略的要点,知名度高的大学,无论何时,也无论何人来做评价,都会在社会上、考生心目中、各种名校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而且一旦产生品牌效应,就会长期拥有名牌大学的美名。香港高校就是要在内地产生这种效果,是和北大、清华竞争的长远战略思路。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对《财经时报》记者说:“纯粹做数量的分析,北大并不比很多学校强,但是在声名上北大要胜于很多学校。在实的方面北大不占优势,然而在虚的方面北大有优势。”他认为北大能在前不久英国《泰晤士报》推出的世界范围内的大学排名中排在15位,声名起了重大作用。同样道理,香港高校也会在和内地高校的比较中确立品牌优势。
其次,一旦确立了品牌优势,香港高校就会在学术图腾柱的顶端占据重要位置,人们在评价他们的师资和学生素质时,也会高看一线。而师资和学生素质是高校品牌中最重要的元素。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共生的依存关系,他们相互决定对方的地位,学生只要进入拥有最佳师资的学校就读,就可以获得较高的学术地位,而教师能在吸引优秀学生的学校教书,也可以在学术上具有竞争优势。
大学品牌的价值保障
就在李卿曦得到香港科技大学垂青的时候,叶小萌却正在为能找到一份工作发愁。“我现在每天就是不停地发简历,然后不停地去面试,是一个典型的‘面霸’,北大毕业的优越感早就‘面’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