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负罪感并不一定会为你带来坏处。
负罪感也是好的,它与我们的行为有关,会让我们的生活不至于脱轨。当我们在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或是没能成功的事情——同个人价值进行比较时,负罪感就会出现。由此产生的不舒服感往往会刺激我们去真正的改变、弥补和反省。
布朗教授访问过拥有各种你能想得到的信仰的人,很多人会说“我有天主教的负罪感”或是“我有犹太教的负罪感”。这时教授会请他们具体说说看。有的人会告诉教授“好吧,比如说我没能在每个星期五的安息日都去教堂。我不是个虔诚的教徒。我的弟弟就从不缺席。”
但事实上,这不是负罪感,而是一种羞耻感。而对于羞耻感来说,最糟糕的是当我们觉得羞耻时,自己却并没意识到。在访问中,教授常常听到有人这样说“我是个没有用的人。我一点都不怪父母,他们不喜欢我。可谁又愿意喜欢我这样的人呢?”这就是耻辱。我们可能不知道怎么去形容这种感觉,但能感受到,这是一种同负罪感完全不同的情绪。
你可以通过一个问题来明显看出这两种情绪的不同:如果犯了错,真的伤害到别人的感情,你愿意说“对不起,是我错了”吗?如果你有负罪感,那么答案是肯定的,你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但如果是羞耻,你会说“对不起,我简直蠢透了。”羞耻听起来跟负罪感差不多,但两者的感觉完全不同。一旦你能发现其中的区别,负罪感就能让你体会到对自己更加积极的感觉。因为负罪感会告诉你在本我同你的所作所为之间的差距在哪。而且,你可以改进自己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