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娱乐生活>电影电视>电影资讯>

《照见》 看活佛娄烨两境界

来源:中网资讯娱乐 时间:2015-06-23 09:15:03

  导语:从《照见》看活佛、娄烨两种境界,同样是关注的盲人的电影,《照见》与去年娄烨的《推拿》其实是两种类型,甚至可以说二者截然相反。那部《推拿》看得让人心惊肉跳,躁动不安的镜头,潮湿阴冷的影像,突如其来的冲突与凌厉写实,以及堕落到无底深渊的绝望和欲望,娄烨的电影总是让人有一股刺骨的寒冷在里面。而《照见》则完全不同,整部电影温和平淡,长镜头居多,缓慢的镜头语言娓娓道来,这是一部平静的不能再平静的电影,就像一面湖水,时不时的激起波澜拨动观众的心弦。

《照见》 看活佛娄烨两境界

  《推拿》的躁动与《照见》的平和,二者完全不是一个类型,而两部电影的共同点在于,作为讲述盲人的电影,电影并没有夹杂任何多余情绪在里面,没有提倡关注弱势群体,没有突出社会底层博得同情,更没有廉价的反衬社会不公。电影只是在讲述一群特殊群体的故事,而且都是从盲人的角度来深入盲人的世界,是一部“可以听见的电影”。《推拿》用模糊失焦、闪烁的背景光来描述盲人的世界,而《照见》则是以第三人称温暖的镜头,镜子影像甚至漆黑一片的主视角还原盲人的生活。刻意放大的背景声是该片的特殊之处,乒乓球掉落的声音,风铃摆动、小鸟挂坠扇动翅膀的声音,脚步声,汽车发动等等,让观众更多的从听觉上去感受盲人的世界。

  谈及电影的主题,首先要提一下电影的导演,乔美仁波切。这个名字,是藏传佛教的活佛,本片的导演正是第九世乔美仁波切活佛,《照见》是乔美仁波切的电影处女作。作为一位来自活佛转世制度的、从小接受严格佛教传承教育的活佛,以从事推广藏传佛教文化的导演的作品,《照见》的主题也就不言而喻了。这是一部非常风格化的电影,但在电影化方面却很讲究。导演并没有任何说教的意味,也没有高举高打的传播佛学,电影外在甚至没有任何佛教的影子。电影的剧情发展和情节走向是深入人内心,用镜头语言去甄别角色的状态,感受内心的波动。因此欣赏这部电影要拥有一颗极为平静的内心,否则看不下去。简言之,《照见》是一部拥有极高精神属性的作品,其内核正是佛教所追求的那种平静修为。

  《照见》的故事非常简单,但正因为电影的风格化很重,且表达方面意象化很重,还是精神层面的属性。因此这部电影也许很多人无法从这些看似散碎的镜头中get到主题。从电影的开场,一个手持摄影机的镜头,引入两个盲童在打盲人乒乓球,这个摄影机是一个关键的道具。故事中段,小儿子天宇失踪,电影并没有表现其为何失踪,就如人间蒸发一样,突然不见了,这是电影的一个伏笔。天宇妈妈悲痛之余,开始带上眼罩行动,体会小天宇的生活,电影以天宇失踪为划分为两个部分,其实各自深入到盲人的世界。而且很特殊之处在于,电影并没有明显的划分盲人与正常人世界,盲人手里没有导盲杆、与其他同学一样在教室上课,电影模糊的两个世界之间的距离,这也是导演有意而为之,因为佛教有云,众生平等。

《照见》 看活佛娄烨两境界

  该片用大段镜头展示盲人的生活,小天宇听着声音寻找乒乓球,不断地摸索;被同学欺负之后,一个人在高台上一个一个捡回乒乓球和书包,这些镜头都很长,交代给观众一个真实的盲人世界。而后半段妈妈戴上眼罩之后的世界又是另一种态度,当她在一排公共汽车中摸索着前进,被停靠很紧的汽车而封闭的时候,就感觉被锁在了一个狭小的空间,歇斯底里的呐喊正是内心状态,她“被困住了”。而此时观众眼里,却是一个空旷的停车场,这段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压抑,几乎让人透不过气了,这种压抑的情绪,伴随着电影后半段,从一个母亲的角度,用模仿盲人的方式,关掉的灯光,摸索着打球,独自缓慢行走在桥上,真正带领着观众走进盲人的世界,却又是那样的平静中压抑的让人喘不过气了。

  还好电影的结尾与《推拿》一样,一个非常光明的结局,另一个盲童告诉妈妈小天宇最大的愿望是当摄影师是一个关键线索,电影的结尾,几人忘情的在空无一人的舞台上欢呼,无数乒乓球从天而降,而开场那个摄影机,一直在拍摄之中。这就是一个超现实的结尾,小天宇实际上一直没有离开,他是一个盲人,但“用”摄影机拍下了妈妈的生活,其中很多镜中镜头和类似偷拍般的场面,就是那架手提摄像机的成果,而结尾天宇带着摄像机“回到”家人的身边,他是一个盲人,但“照见”了生活。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刘红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