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片就像汉堡包,没营养但够热量
不严格来说,中国电影史上从来不缺青春片。三四十年代有《马路天使》《十字街头》,解放后起码有《柳堡的故事》《庐山恋》等。这些电影,通常带着鲜明的政治功能,是“居高临下”的青春片。
中国电影“去政治化”,是从第五代开始的,比如《蓝风筝》《阳光灿烂的日子》啥的,但它们仍由特殊时代的政治催生。再往后,《十七岁的单车》从阴影里解放出来了,又背着社会性的包袱。
这些影片无论文本好坏,毕竟记录了50、60、70后的青春。80及再往后的年轻人,其实连一部上述标准的电影都没有。笔者在他最需要青春片的中学时代,能看到的只有《十七岁的雨季》《花季雨季》这种藿香正气电影,主题仅仅围绕着:哎呀早恋太可怕了,让我们手拉手好好学习,健康长大吧……
也就是说,80及再往后的年轻人赶上了一个中国影视的尴尬期,不但没有成熟的商业制作,连不商业、讲人话的电影作品都没有。就没法怪《致青春》有七亿票房了。
《左耳》破两亿票房 给唱衰它的人一记耳光,
据说人类对食物的最核心诉求只有三样:盐、糖、蛋白质。因此麦当劳的所有食谱,都围绕着这三种东西做文章。
相比于更高级的比如粤菜,麦当劳仅仅是食物而已,可年轻的孩子、少年会喜欢,因为他们在发育,需要高热量。中国当前的校园青春片就像麦当劳,我们当然知道它简单粗暴、又俗又腻,可起码比没的吃要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