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左耳》自上映以来,一直饱受好评,现如今才上映四天票房都已经超过两亿了,更是有人推断《左耳》的票房极有可能会超破五亿,青春片为何有那么大的差距?它究竟好在哪里?
不要怀疑,那些默默支撑了同类电影票房的观众们,跟网络上赶尽杀绝给差评的影迷们,确实是生活在一个星球的。参差多态才是幸福本源,与其问为什么人的差距咋这么大,还不如问,青春片之于中国观众,为何会有如此大的“药效”?
青春片并非类型片,消费的是“令人愉悦的忧伤”
严格来说,校园青春片只是个题材范围,并不是类型片,起码不是世界范围的类型片。我们的青春片里,很少有反叛、励志、性喜剧、成长、公路等青春片常规元素,它的故事相对静态,但会迫不及待地,亮出扫坟烧香般的伤感。
用《致青春》的话说,青春就是用来祭奠的——虽然逻辑混乱,但好有美感哦!我们消费的,正是这种令人愉悦的忧伤。这不是品味能力的高下判断,只是荷尔蒙的产物罢了。
《左耳》破两亿票房 给唱衰它的人一记耳光,
美国60-70年代兴起过“剥削电影”的概念:既观众喜欢什么,就加倍给他。人们在评价老港产片时,常引用大卫·波德维尔的话——“尽皆癫狂 尽皆过火”,差不多是同样的意思。
常见的剥削电影有,性剥削(主打色情)、惊吓剥削(主打暴力)等等。非要归类的话,中国校园青春片也算剥削电影,我们可以叫它伤感剥削,或者怀旧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