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称,只要粗略浏览一下过去三个月的财经媒体,你也许就会有一种印象:中国准备切断与美国国债和美元的关系。
鉴于近期人民币贬值(其推动因素是净资本流出,而不是人为干预),以及媒体报道的去年底中国减少购买美国国债,出现中国可能“抛弃美元”的担忧并不令人意外。
日本媒体4月3日以《别担心,中国不会抛弃美元》为题报道称,分析人士担心,中国已开启减持其1.3万亿美元美国国债的进程,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限制美中经济相互依赖的目标。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这一进程将提高美国政府的贷款利率,并通过削弱对美国国债和美元的信心颠覆全球金融体系,甚至可能因为减少美中互利的重要来源而激化美中紧张关系。
中国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限制美中经济相互依赖。
幸好,这种对数据和近期趋势的解读并不可靠。据媒体报道,2014年中国减持美国国债近260亿美元。即使以面值来衡量,这也远非前所未有的规模。
2011年,当资本大量流入时,中国人民银行也曾采取同样的措施,削减了可用于投资美国国债的外汇储备。
到去年底,中国对美国国债的净购买额达到近1500亿美元。
中国近期的资本流出也许产生了同样的影响:投机商将手中的人民币兑换成美元。这种资本流出的推动因素是外界对中国经济减速和国内债务增加的担忧,而不是中国政府采取的策略。
同样值得怀疑的是数据本身的真实性。据媒体报道,到去年底,中国对美国国债的净购买额达到近1500亿美元,而这个数字似乎与媒体报道的中国减持美国国债不符。许多分析人士推测,两者的差额是中国通过欧洲债券布鲁塞尔清算行等中间商购买美国国债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