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南韩血战记》(1951年,导演塞缪尔·富勒)——朝鲜冲突
朝鲜冲突早已被人们所遗忘。这段美国往事对于美国外交事件的意义而言,就好比冥王星与其卫星的关系一样微不足道。“朝鲜冲突(Korean conflict)”这一事件也没有提升到“战争”的高度。官方将其称之为联合国采取的“警察行动”。而在这场两年半的战争中失踪的美国士兵人数,比为期三年半的二次战失踪人数还要多。导演塞缪尔·富勒是一名二战退伍老兵,之后他将自己的这段经历在1980年拍成了电影《铁血军营》。《南韩血战记》是电影史上首部关于朝鲜战争的影片,导演仅用了十天时间便拍摄完成了这部低成本电影。塞缪尔·富勒在洛杉矶的格里菲思公园中使用了25个临时演员,然后利用特效使影片看上去有几百人之多。他用十分俏皮的方式编写了剧本,教给演员们如何识别敌人(“他和你一起跑时,他就是南韩人;他在你后面跑时,他就是朝鲜人。”)。在剧本中他还嘲弄了迟到的军官(“他用巡逻剩下来的时间去给稻田施肥”)。
由于影片中出现了以下场面:一个美国军官杀死了一名手无寸铁的囚徒,使该片导演受到了官方的抨击。官方控告他是一名共产主义者,他接受了联邦调查局(FBI)的调查。为一部成本10万美元的电影制作百万美元的战争场面似乎代价太过沉重,不过愤世嫉俗的世界观可是无价的。
3、《阿尔及尔之战》(1966年,导演吉罗·庞泰科沃)——法阿战争
雇佣军在人数上总是比平民占优势。一旦当地人民认定屈膝臣服就是等死,自由实质上就是一无所有,他们就会不停地滋事捣乱,不驱除那些殖民者誓不罢休。
这部与1954-57年民族解放阵线阿尔及利亚抵抗军以及反抗法国雇佣军的大众叛乱有着密切关系的电影,对美国的越战曾起到了警示作用。这部影片是由意大利人拍摄,而制片人为民族解放阵线的领袖萨迪·雅塞夫(Saadi Yacef),电影情节是根据他的自传改编的。影片采用了全景式拍摄方式,并且借鉴了1962年南妮·洛伊(Nanny Loy)的电影《那不勒斯的四天》的手法。
作为一位明智的宣传者,导演吉罗·庞泰科沃深谙好莱坞之道:即赢得下层民众的同情心,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美丽。《阿尔及尔之战》利用阿尔及利亚人精心修饰的宽阔面庞,打了一场大胜仗,演员们用恳求的眼神抓住了观众的心灵。这部电影给那个时代的美国官员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前美国总统卡特的安全顾问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称之为决策者必看的一部影片。在2003年夏季,伊拉克地区爆发了叛乱,美国国防队的特种部队还特别组织观看了这部影片。但当时在场的那些官员并没有把它当作一回事,之后布什才意识到占领巴格达是一件比阿尔及尔之战远为漫长、代价更大、更加致命的一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