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铁血虎贲:国军“虎贲”南京城最后的血战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7-25 18:44:28

2007年12月13日,本来是一个中国人的纪念日,但我突然想起了几百年前的欧洲。

  中世纪,由于教会认为猫是魔鬼撒旦的化身,以致鼠害开始泛滥。1348年开始,黑死病(也就是鼠疫)开始肆虐整个欧洲,先后造成2500万人死亡。1665年8月,英国伦敦每周死亡达2000人,一个月后竟达8000人!1666年9月10日,伦敦市发生了一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据记载只有5人死于大火。但肆虐300多年的黑死病,却从伦敦消失了!2500万人的死亡被称为一场瘟疫,肯定没有,也不会有人,提出疑义。但如果让老鼠来讲历史,写本《“欧洲大瘟疫”之虚构》,好像倒也正常。而且在它们看来,自己当然不是什么“疾病传播主义分子”,而是“伦敦火受害者”,每年9月10日还不忘爬出涧敲敲钟。

  一念地狱,一念天堂,历史不能忘记,但记住历史,是为了明天。人们不再恐惧鼠疫,不是靠国王的祷告、牧师的说教,而是靠科学的知识、强健的体魄。所以今天,当我们沉痛悼念死难者时,也不能只有同情与怜悯,还应该像欧洲的医生一样,残酷地解剖一下自己的身心。

  近代中国屡遭野蛮入侵。究其原因,一般认为是中国军队武器与训练落后。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引进大批德国顾问训练部队,并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军在二战时曾横扫欧洲的德制武器。至抗战爆发前,约30个师接受德式训练和装备,成为先进的德式部队。其中陆军36师、87师、88师在南京及其附近长期接受完整的德式训练,装备也先进,是德式部队的代表。在南京的教导总队甚至编制都和德军一样,不仅是德械部队,已算是彻底的德式部队。德国顾问认为,中国士兵是优秀的,经过德式训练并配备良好装备后,完全有能力与日军对抗。然而,德式部队成立后立即卷入内战,并取得很大“成功”,至抗战爆发时,36师还在西安。

  首战淞沪战场之憾淞沪抗战爆发后第一周,中国军队投入德式部队3个师加1个旅,猛攻日租界。日本4000名以舰上水兵为主的海军陆战队和由上海侨民临时编组的守军负隅顽抗。

  德国顾问训练的中国最精锐部队,其训练水平应该超过日本舰上水兵和参战侨民。武器方面,中国炮3、8、10团等部队参战,加上各师原有火炮,火力远远压倒日军地面炮兵。炮10团装备的德国150毫米远程炮,是后来二战中德国陆军的主炮,炮2旅炮3团的“博福斯”75毫米炮也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火炮,远非日军火炮可比。

  日本仿制英国mkii坦克制成的89 乙式坦克,悬挂系统基本还处于一战水平,机动性很差,经常卡在半道上,必须在履带等110处频繁加油才能运转,如果遭到对手连续进攻就会丧失机动能力。与中国投入的、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最高水平的“维克斯”6b坦克相比,89乙式落后一代。另外,英制“维克斯”m1930-6b-f型指挥坦克装备有电台,是当时世界上尖端的“信息战”装备。而在抗战初期,日军坦克全靠旗语联络。

  在轻武器方面,中方德系7.9毫米步枪杀伤力远超过日军三八式,捷克轻机枪、德系08式重机枪也优于日军的11年式“歪把子”轻机枪、92式重机枪。

  开战初期,由于天气不佳,日机很少出现在战场。而中国空军的德制攻击机、“亨克尔”111轰炸机,以及远比日军战机先进的美制战斗机和攻击机,还有“马丁”重型轰炸机纷纷出动攻击日军。

  台湾战史专家评论:整个抗战时期,绝大多数的情形都是日军用优势的装备和火力来对付国军,但淞沪会战这次是罕遇的好时机,国军在装备与火力上都享有优势,当然应该集中所有可用的重装备,一鼓作气地将日军赶出黄浦江。

  虽然德式部队的基层官兵作战勇猛,不惧牺牲,但收获甚微。国军自身最先进的英制坦克在日军仅有的4门37毫米平射炮和自杀攻击下被毁3辆、伤8辆。事后,指挥作战的“国军”高级将领陈诚说:“我以5师之众,对敌数千陆战队实施攻击,竟未能成功,实在是(中高层)部署种种不当之故。”

  德式“国防线”的结局8月23日以后,日方援军到达。德式部队在占据全面优势的情况下都未能消灭日方守军,这以后也只能将攻击转为防御了。

  日军此时使用的89乙式坦克,10-17毫米厚的车体装甲勉强可防步机枪普通弹,但当时中国的任何一种直射火炮都能将其装甲击穿,甚至步机枪发射的7.9毫米钢芯穿甲弹也曾击穿过它,实战中,该坦克上的铆钉被普通步机枪弹击中后便遭毁坏,破片在车内横飞,杀伤了许多日军。例如1938年5月17日的徐州会战,一辆日军89式坦克被无数步机枪弹击中,其中部分步机枪弹射中铆钉和观察缝,杀伤了坦克内的很多日军,车长西住小次郎上尉被击毙。由于日军坦克数量有限,性能落后,所以在数月内都未能突破“国军”防线。

  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对蒋介石及其德国顾问在淞沪战役的指挥都有很多争议。但不管怎样,淞沪战线于11月11日全线崩溃。虽然出现了“八百壮士”,但上海地区毕竟全部失守,国军各部队在一片混乱中向西撤退,许多先进的重型武器和无数弹药被丢弃。

  由于国军兵力远远多于日军,经过三个月的血战,日军也元气大伤,因此未进行有力的追击。台湾战史专家评论:国军的撤退是在与敌脱离接触、无敌人直接干扰的情况下展开的,所以撤退之混乱是部队内部组织自行瓦解造成的。蒋介石说:“退却时,部队未尽通过以前,即已将桥梁破坏,任令秩序纷扰,自相践踏拥挤。”“苏州河退却之时,司令长官一跑,司令部的重要文件、地图、重要计划,都被敌人搜去了。敌人看破了我们的弱点,所以敢于放胆的追。”

  德国顾问在抗战前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就是主持构筑了吴福(苏州一福山)、乍平嘉(乍浦-平湖-嘉兴)、澄锡(江阴-无锡)等国防线,也就是永久国防工事,原计划退出上海后,依靠这两条国防线“做两年之持久抗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证明,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防御远比攻击有利。坚固工事组成的防线很难突破。日军当时的装备基本是一战水平。淞沪战役中后期的实战证明,日军突破简易防线都很困难,理论上日军短期几乎不可能突破国军的“国防线”。然而失去指挥的溃兵在“国防线”上略做停留,便弃“国防线”而去,巨资购筑的两条“国防线”根本没派上用场。国军放弃“国防线”的理由是找不到工事的钥匙。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这不过是借口。

  南京城下的德式部队中国方面,1936年2月张治中负责在南京地区构筑了外围和复廓两道阵地。由于工事坚固,国军最高统帅部曾估计仅南京城垣就可“固守两周以上”。淞沪抗战失败后的20多天时间里,蒋介石调集约15个师、15余万人,准备南京守城战。36师、87师、88师、教导总队及德制坦克部队等德式部队是主力。抗战前,中国从德国获得15辆i号a型坦克(pzkpfw-1a),它是抗战初期中国拥有的世界先进坦克之一。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