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铁血虎贲:国军“虎贲”南京城最后的血战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7-25 18:44:28

日军方面,藤田、井上和宫川3个战车队约50辆94式装甲车参与攻击南京。笔者曾近距离观察过日军94式轻装甲车。该车体积小得出奇,重量轻,当时被戏称为“小豆坦克”,主要用于联络、搜索、布撒化学毒剂以及牵引火炮。主要武器只有一挺91式6.5毫米机枪(改装的11年式“歪把子”),对付不了坦克和工事,在火力方面远满足不了坦克的最低要求。日军坦克中队长(连长)1937年报告说,该机枪居然不采用坦克装甲车辆上常用的弹链供弹方式,只能3-5发点射,根本不适合在装甲车上使用,而且供弹和退壳不良,连发时经常卡壳,故障率很高。“小豆坦克”的装甲厚度为6-12毫米。南京金陵兵工厂1934年曾制造过7.92毫米钢芯弹,在100米距离可击穿11毫米厚钢板,完全可以对付“小豆坦克”。从日军94式轻装甲车中队占领南京后的葬礼照片可以证实,曾有多名乘员被击毙。“八百壮士”也曾用机枪发射钢芯穿甲弹打坏过一辆,国军的任何一种直射火炮都可以将其击穿。可见在装甲方面,该车同样达不到坦克的最低防护要求。

  由于该车所有方面均达不到坦克的指标,所以日军最初只是将它命名为轻装甲车。遗憾的是,斗志薄弱的国军没有勇气抵抗,许多国军部队望风而逃,不敢与这种存在很多缺陷的轻装甲车对抗,致使这种薄弱的轻装甲车肆意妄为,竟然发挥着超乎寻常的威力。从此日军开始将这种轻装甲车作坦克使用。不过台儿庄附近一群装备极差的中国地方民团,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曾勇敢地打击了一辆日军94式轻装甲车,导致该车在逃跑中翻覆,乘员狼狈逃窜,坦克被民团缴获。

  在装甲车辆的总体技术方面,当时德国和日本更是有着天壤之别。

  德制1号坦克个头大得多,动力几乎是日军94式轻装甲车的一倍。假如两者相遇,1号坦克完全可以将94式轻装甲车撞翻或挤到沟里,根本不用开火。德制1号坦克的两挺7.9毫米机枪在当时也属于“反坦克武器”。它发射的德制smk钢芯穿甲弹,能够从任何方向击穿“小豆坦克”,或从侧面击穿日本89式中型坦克。德制1号坦克的装甲厚度是~713毫米,可以抵御“小豆坦克”的6.5毫米机枪。日军89乙式坦克主要武器为一门90式l15短管57毫米火炮,初速低,而且是南京沦陷后才到战场。i号坦克还有一部当时属高科技的fug2无线电台,远优于日本坦克。

  德制i号坦克的最后战斗1937年12月,装备德制i号坦克的国军装甲兵团第三连,被蒋介石留下参加南京保卫战,此时战争爆发已近半年。当月5日,南京附近方山的战斗中,守军一个排5辆i号坦克攻击日军,但日军面对从未见过的坦克并没有溃散,而是用打步兵的山炮顽抗,结果德制i号坦克重伤2辆,轻伤1辆,日军死伤约40名。从技术上讲,守卫南京的“德式部队”装备二战时先进德制枪炮的坦克比一战水平的日军枪炮坦克领先一代。而装甲兵团第三连的15辆德制i号坦克,完全有能力消灭围攻南京的日军50辆薄皮94式轻装甲车。但是很遗憾,上级指挥部从来没有安排德制i号坦克与日军“小豆坦克”正面交战。

  12月初,国军军官开始大规模不辞而别。坦克连长赵鹄振等声称为撤退作准备而一去不返,失去指挥的守军坦克部队在两名排长的指挥下继续作战,10日的守城战中,一个坦克排带领步兵曾射杀了全部攻入防线的日军敢死队,用事实证明了该坦克的威力及坦克兵的技能和勇气。

  12月6日,南京即将变为战场,蒋介石召集少将以上军官开会称:南京不能轻易放弃,又说责任逼自己必须立即离开。11日,离开南京的蒋介石致电守军司令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

  12月12日拂晓起,日军3师团、6师团、9师团、16师团、114师团对复廓阵地及城垣发动猛攻。德式部队第88师师长孙元良擅自退却,被德式部队第36师强行“劝返”前线。中午前后,一部日军在炮火掩护下由缺口突入城内,第88师遂即撤走。此时蒋介石又致电唐生智:“我军仍以在京持久坚守为要。当不惜任何牺牲……如南京能多守一日,即民众多加一层光荣;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则内外形势必一大变。”此电文发出时,唐生智等的撤退命令已经下达。

  12月12日17时,卫戍司令部召集师以上将领开会,布置突围,而唐生智在下发撤退命令之后考虑到第88师、第87师、第36师和教导总队是经过德国顾问多年训练出来的中央嫡系部队,惟恐突围损失过大,回去会受蒋介石的责备,竟然不顾命令规定,口头指示他们也可以渡江北撤,更增加了撤退时的混乱。

  国军将领大多脱离部队先行撤退。如第71军军长王敬久,该军第87师师长沈发藻等根本未回指挥所。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留参谋长邱清泉处理文件等,自己单独先逃跑。其第2旅旅长胡启儒不等会议结束,即独自逃窜了。

  由于城中失去指挥的各部队撤退时互不相让,不少人被挤倒踩死。如教导总队第1旅第2团团长谢承瑞,在光华门阵地上曾英勇地抗击了日军多次攻击,却在挹江门门洞内被拥挤的人群踩死。守城坦克部队发现上级指挥部已空无一人,在城里徘徊几趟后,这些坦克竟从无数被踩倒的人身上开过去,冲出南京挹江门城门,退到长江边。

  部分坦克兵逃回后称,他们装坦克的木船顺流而下不知所终,全部损失。也有部分坦克兵称,他们把坦克上的机枪、电台等关键部件卸下后抛弃了坦克。但这和日军缴获该批坦克的照片不很一致。台湾省的专家指出,国军官兵造假成癖,抗战回忆甚至抗战档案一向水分极大,让战史研究极为困难。

  其实日军攻击南京的部队只有5个师团,攻城兵力约5万人,不足以形成严密包围圈,所以当时南京卫戍司令部的计划是大部由正面突围。但由于很多高级将领均抛下部队不辞而别,绝大多数守城官兵甚至不知道突围的命令,只有来自广东的第66和83军将领和部队在一起强行突围。他们途经岔路口、仙鹤门、东流等地时,均遭日军阻击,第159师代师长罗策群率队突击时阵亡,部队拂晓前到达汤山附近时,不巧又遭遇日军第16师团主力。即便如此,20目前后,各师大部的官兵分别到达南陵、歙县,其将士成功地冲出南京生存了下来。其余各军、师均未按命令突围,大部被俘。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