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吕赫芒的家人,也不知道他是生、是死。一份当年遗留下来的官方资料指出,蔡孝干被捕之后,鹿窟方面曾经两次和中国华东局直接联络。一次是一九五0年四月中旬,张金海的姐姐(姓名不详),由基隆大武仑乘走私船到香港,会见林良材,林良材将她介绍给谢雪红,再由谢雪红引见华东局驻港人员,报告台湾地下组织现况。第二次为一九五0年七月上旬,派遣吕赫若至香港,同年八月下旬返台。后来因为联络困难,和香港方面终于断绝消息。
然而,陈桑却说,吕赫若在基地担任的是收听中国广播的工作。而且,他到基地不过两三个月,便被毒蛇咬伤,伤重不治死亡。由于吕赫若曾经是著名的台湾文学家,他的生死之谜,成为后世议论的焦点。有人认为,他在二二八事件中被国民党打死;有人说,他因为逃避追缉,在深山中被毒蛇咬死;更有人主张,他早已秘密潜往大陆,并没有在台湾死亡。但是,就连吕赫若的家人,也不能明确地知道,他后来究竟是生,还是死。
从陈桑的叙述,以及官方资料中,我们只知道吕赫若并没有在二二八事件中死亡,而是上山参加了鹿窟武装基地的行列。至于他到基地之后的详细状况,仍然是一团迷雾。
小型的“两万五干里长征”
一九五0年,中国华东局指示台湾人民武装保卫队改变工作方针,一共包括七大原则:一、扩大并巩固鹿窟基地,成为山地解放区。
二、增加基本成员的人数。
三、成立作战指挥团、战术研究委员会,以及基金委员会。
四、积极训练指挥人员和工作干部。
五、加强劳动训练,执行机密、机警、机动的工作原则。
六、展开南征计画。
七、扩大武装纵队,配合作战计画。
所谓的南征计画,就是小型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原则上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由鹿窟出发,经过玉桂岭、坪林,进入姑婆寮、倒吊岭等深山,建立坚固的根据地,成为小延安型的中心区。
第二阶段:由小延安派遣主力先锋队,迂回新店、乌来之间,进攻海山、三峡地区:另一支队伍,则向兰阳地区发展。
第三阶段:由三峡出发,经新竹地区进入中部,开辟解放区,巩固兵源和财源。
第四阶段:由中部兵分两路。一队向台南、嘉义,建立平地游击区;一队向屏东地区,建立山地解放区。
向北、中、南部扩大武装纵队
扩大武装纵队的计画,则包括北部、中部、南部三个部份。每一纵队中担任指挥及政工人员的人数为五十人,队员为一千人,但随时号召更多的工人群众加入,预估为三千人以上:
一、北部:建立三到四个纵队,各纵队的任务和分布区域如下:
1、第一纵队 鹿窟基地 ---主力部队负责切断台北和基隆间交通,突击并破坏南港、松山一带的军火库和武器库,占领松山机场,阻止重要人物趁乱脱逃,包围台北市;另一部份队员则进攻八堵地区的铁路山洞,破坏公路桥梁,接管五堵重工业工厂及其他建设。
2、第二纵队 海山地区 ---主力部队响应第一纵队包围台北市的行动,破坏台北大桥,切断台北和中南部的联络;另一方面进攻新庄区海岸线,牵制淡水一带的活动。
3、第三纵队 瑞芳地区 ---建立深澳一带的桥头堡,接管金瓜石九份的金矿,及其他煤矿和八堵电力厂。破坏三貂岭的山洞,切断宜兰铁路线:另一支队伍负责占领暖暖水源地,切断水源,迫使基隆的军队投降,并占领基隆市,阻止军队大规模撤退。
4、第四纵队 宜兰地区 ---建立宜兰苏澳间的根据地,切断坪林公路及宜兰铁路,孤立兰阳地区,接管其他一切重要之建设。
二、中部:建立三个纵队,主要任务在接管所有的政府机关、工厂建设,如日月潭发电厂、糖厂等重要设备。
1、第一纵队---确立梧栖和鹿港一带的根据地。
2、第二纵队---破坏浊水溪铁桥、西螺大桥。
3、第三纵队---掩护中国伞兵降落,并协助作战。
三、南部:建立四个纵队。由于中南部平原及山麓,是伞兵部队最佳降落地区,因此,这个地区的工作重点,在建立广大的解放区及游击区。四个纵队的任务,包括建立东港以南到春之间的桥头堡,破坏下淡水溪铁和公路,接管糖厂及一切重要工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