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f-105“雷公”战斗机
10月2日,中央军委起草报告,成立试制领导小组,组长赵尔陆,第一副组长刘亚楼(时任空军司令员)。成员王鹤寿、王诤及有关机部领导,学院有刘居英、唐铎。任务代号:“东风-113”。报告送到党中央,邓小平总书记批示:同意军委报告。中央批件下来后,便开始组织下厂。刘亚楼主持会议,研究下厂问题。试制领导小组决定,军工的飞机、发动机设计人员到沈阳112厂、401厂、航空雷达的设计人员到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其他的设计人员到有关工厂、院校、科研单位参加研制工作,并归该单位领导。
根据试制领导小组决定,报学院首长批准,系空气动力学教研室副主任马明德教授负责学院低速风洞设计建设,院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陈伯屏教授到系负责“热障”攻关。陈和系空气动力学罗时钧教授、系航空发动机教研室副主任董绍庸教授等带领一、二、三期学员于1958年10月下厂参加研制工作。二、三期学员没有学完的课程,教员到厂继续授课。学员一边听课学习,一边参加研制工作。
为了加强党对研制工作的领导,进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系党委决定派系党委委员、飞机发动机专科主任沈伯瑛到沈阳,无线电专科主任高勇到西安领导各该地区的研制工作。有关参加设计新机的各专科的年级主任也同学员一起下厂工作。
1959年3月,系党委让于达康带领系机关几个同志到沈阳飞机发动机工厂了解情况。当时工厂同时试制两种飞机,要求东风-113机于当年试制出来向国庆节献礼。工人们每天敲锣打鼓到设计室,要求送生产图纸下车间试制。于达康在工厂住了近一个月,同教授、教员、设计组长、车间主任、工程师、工厂领导、老工人、军代表都谈过话,边谈边研究、他们的意见基本一致:今年国庆节肯定试制不出来,明年国庆节也试制不出来,再过10年完成试制任务也没有把握。他们认为当时有三大困难。
首先,要做的许多试验无法进行。如:空气动力试验,学院的低速风洞才开始设计,工厂的高速风洞、天秤未过关。又如:飞机弹射座椅试验,发动机的叶片、燃烧室、尾喷口等部件实验和发动机高空试验,因没有实验室无法进行。还有“热障”问题经过半年多的艰苦攻关,尚无结果。
其次,需要的许多材料,如飞机需要的钛合金。有机玻璃、泡沫塑料、硅橡胶和发动机需用的耐高温、高压的多种高强度钢材我国还没有。制造无线电元件的锗,国内研制的质量太差,硅国内尚未研制出来。
第三,需要的新工艺,如钛合金、发动机叶片的加工等等,国内尚未研制出来。
于达康把东风-113试制的情况和困难向系党委、院首长汇报后,他们认为问题比较大,确定:立即通知学院在工厂参加研制的师生,不要把设计图纸下到车间,以免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同时,向中央军委报告,说明在东风-113研制过程中需要的试验条件、新工艺、新材料和许多重大技术问题目前国内都未过关;而要解决这些重大问题,估计需要10年时间,因此东风-113飞机1959年、1960年不可能上天。面对这些情况,东风-113是继续搞下去,还是停止另作部署,请求中央、军委给予指示。
根据院首长指示,于达康到北京,同许鸣真(时任学院驻京办事处主任)同志一起到陈赓院长家中,向陈院长汇报了东风-113的研制情况和遇到的困难;检查了我们领导上的问题;汇报了院系领导提出的处理意见。陈院长同意院系领导对东风-113研制的看法。他立即面报周总理。总理指示:研制工作要实事求是,东风-113要坚持搞下去,即使10年还搞不出来,但创造了我国研制现代化战斗机的条件,也是个很大成绩。
根据周总理指示和院首长决定,系调整了科研力量,把参加基础理论设计的部分教员调回,只留下杨庆雄等少数教员在工厂继续带领学员进行设计工作。
1959年10月20日,试制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会议,认为东风-113的设计试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应继续进行,争取早日试制成功。
同年11月,国防科委提出,必须加快东风-113的试制,争取向党成立40周年献礼。一机部四局随即决定:112厂设计室暂停东风-117的设计工作,与军工东风-113设计室合并,组成统一的设计,在工厂党委领导下,进行东风-113的设计工作。合并后的设计室主任为军工空军工程系专科主任王秀山,副主任为罗时钧、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杨庆雄、黄序。
1960年11月,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工办主任贺龙到112厂检查工作,发现大批飞机因质量问题不能出厂,严厉批评了工厂领导。但东风-113的试制工作,因设计图纸尚未下车间,工厂用于试制的时间只有1034工时,没有什么浪费,受到了鼓励。
1961年6月1日,国防部第六研究院成立。东风-113的任务移交给六院。军工在厂参加东风-113设计的部分教员调回学院。毕业学员除分配其他单位的外,其余都分配到六院工作。军工东风-113的设计工作告一段落。
后来,中央军委、国防科委在总结了东风-113和其他型号飞机的研制经验后,采取了有力措施:组建航空研究院、所,提高研制队伍的水平,充分利用我国的航空物资技术基础和东风-113研制中创造的条件(如军工的低速风洞)和部分成果,充分发挥全国大协作的积极性,终于战胜了种种干扰和困难,研制出现代化的歼-8飞机,装备了部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研制东风-113的3年实践说明,由于当时的原材料等方面的一些条件不够,整机没有完成,但它促进了学院的科研,促进了全国大协作,促进了航空工业机载火控电子设备、航空材料、航空工艺等方面的科研,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为成立航空研究院提供了条件,取得了一批技术成果。它说明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迎头赶上的指导方针是对的。有人说:一个学校要设计一架大飞机,是方针错误。这不符合实际,也是不能同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