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的冲击发生在朱天心1988年赴大陆探亲之后。1993年朱天心在《时报周刊》上写道:“开放大陆探亲实在别具意义,它让在台湾生活了40年的外省人有机会走出梦幻,经历一次真正的选择(而非被迫的选择):可以回去了,回到想了40年的地方。而后来回台湾(绝大部分),因而发现自己真正熟悉的原来是台湾。”
早先朱天心被人指责“从未把这个岛视为久居之地”时,她曾认真回想并思索,起码在那些年间,的确是没有把这块土地视为此生落脚处,她认为原因是,清明节时,她们“无坟可上”。而现在,到了这个“有坟可上”的故土,她发现自己其实已不属于这里了。
这个冲击,2004年来到大陆的宫铃也实实在在感觉到了:“我到大陆来才发现,原来我两边都不是人。到了大陆来,我叫台湾人。(大陆人)他们没办法区分台湾人和台湾人之间的差距。这是让人很痛苦的。当时台湾搞本土化时,要把外省人划归为另外一个集团的时候,给我们的感受是一模一样的。这种痛苦,我是在台湾大陆各经历一次……我们这一代是失根的一代。父母姥姥那一代固然失根,我这一代照样失根。”
“这个融合一直在进行中”
2008年,正宗的“外省人”马英九当选为台湾政权的领导人。这位祖籍湖南的政治人物,1950年出生在香港,后来随父母去了台湾,用他自己的话描述,就是“大陆酝酿、台湾制造、香港交货”。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早年曾任蒋介石的侍卫官,后来一直没有离开国民党,到台湾后曾当过国民党台北市党部副主任和国民党中央考核纪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5年,马鹤凌去世,他为马英九留下“化独渐统,团结合作,全面振兴”的遗嘱。然而,以孝敬著称的马英九在2008年的“就职演说”中却有这样一段相当微妙的表达:“英九虽然不是在台湾出生,但台湾是我成长的故乡,是我亲人埋骨的所在。我尤其感念台湾社会对我这样一个战后新移民的包容之义、栽培之恩与拥抱之情。我义无反顾,别无悬念,只有勇往直前,全力以赴!”
马英九所强调的,是他对台湾这块土地的责任,这与他父亲那一代“至死都想回大陆”的概念,已经拉开了相当的距离。
实际上,明眼人都看得到,从上世纪70年代起,国民党面对政治现实,开始推动本土化政策,历经蒋经国积极提拔台籍精英、李登辉将本土化异化为“台独”化、连战努力摈弃“台独”化路线,直到马英九提出“新本土”论述,“认同台湾、拥抱台湾”的本土路线日渐成为党内主流。
在2007年出版的马英九一本名为《原乡精神--台湾的典范故事》中,这些意图都有非常清楚的表达。书的序言,是由马英九的“文胆”杨渡所写,开宗明义即写道:“什么叫做本土?兰屿海洋文化与头发舞;泰雅族的编织与‘拉莫荷’(指祖先传唱的歌谣)……算不算本土?鹿港的龙山寺、天后宫……基隆庙口的夜市和甜不辣……台大前的天主教堂,台北桃源街和永康街的牛肉面;永和豆浆和台式日本料理……这些算不算本土?”
而《原乡精神》列出的“台湾典范”,既有晚清时就任首位台湾巡抚的刘铭传、二战时前往大陆投身抗日的李友邦,也有从大陆来到台湾的著名学者胡适、第二任台湾地区领导人蒋经国。
2007年6月,国民党第十七届第二次全体党代表大会通过对党章的修改,宣示将“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作为党的信念,这次党章修改被视为国民党迈向本土化道路的里程碑。
2008年,一部台湾电影《海角七号》在台湾受到极热烈的追捧,票房创下5.3亿元新台币的空前纪录,成为台湾华语电影60多年来最卖座的影片。值得注意的是,马英九曾亲自带着同僚去电影院看了《海角七号》,看完后他公开大赞《海角七号》代表了“坚毅、勇敢的台湾精神”,把影片和奥运会上倒地11次还站起来奋战的跆拳道选手苏丽文并列为“台湾最宝贵的资产”。
然而,《海角七号》拿到大陆放映后,反响远不如在台湾热烈。很多大陆观众不喜欢里面的味道,台湾被日本人侵略占领50年,里面的台湾人为什么还会爱上日本人?
“我很喜欢《海角七号》,曾经带了大陆朋友去看这部电影”,宫铃说。“大陆人在看这个的时候,很容易上纲上线到国家民族的角度。但是这片子不过就是一个台湾老妇人跟一个日本人这么一个情感的表达,我们认可那样一个情感,是因为台湾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更重视人的价值本身。人与人相处久了,自然会产生情感,这件事不能说对也不能说错,是人性的本然。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