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基辛格秘密访华获成功:美方求缓和 中方溯历史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6-06 07:28:21

  中美“改善关系”与“正常化”是双方争论的又一焦点。在中方看来,尼克松访华、双方首脑会晤将标志着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友谊的发展,其结果就是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要建立外交关系,美国就必须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并同台湾断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不仅有利于双边关系向良性发展,还有利于台湾问题的顺利解决。但基辛格并不同意周恩来这一观点。认为“友好”和“正常化”有着严格的“度”的区分。但他又不好争辩说“友好”不能等同于“正常化”,那样就会显得美方很没有诚意,于是,他玩起了文字游戏,使用了“正常状态”。基辛格说:“我们两个国家在彼此相互隔绝了这么长一段时间之后,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先恢复正常状态,然后是友好。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之间的相互忍耐和理解是必须的。我们不应该超越形势允许的范围而强行采取行动,欲速则不达。”噗方认为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应进行的步骤如图1所示:

  事买上,在基辛格中国之行的任务书中,根本没有“与中国建交,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字眼。美方强调的是“先缓后和”,即:先实现两国的首脑会晤,改善关系,发展友谊,再考虑“正常化”的问题。至于在何时、何种条件下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相关的美方档案资料根本没有显示。换句话说,美更为关注的是如何成功实现首脑会晤㈣。基辛格没有正面同周恩来交锋,而是强调了美方需要正常化,并描绘了双边关系正常化的前景,并最终表态说:“对我们来说,实际的问题是如何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而这在今年或明年是无法实现的,但在总统第二任期的头两年里是可以完成的。”需要指出的是,基辛格承诺的是在“尼克松第二任期的头两年里完成‘(考虑)如何实现正常化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说“要实现正常化”。

  特点之三:美方在谈判中秉持就事论事,着力解决具体问题的实用主义态度,刻意规避对国际伦理、道德准则的探讨。美方称会谈的议题为“issue”,而中方则称之为“question”。按照字典的解释--“issue”是指“正在争论的一个问题或一件事中的一点”;而“question”是指一个存有分歧和争论的题目。“一个点”与“一个题目”相比,“点”的容量要小得多,而“题目”涉及的内容更宽泛。换句话说,“issue”指的是在一些具体、实实在在的事情上存在的分歧,而“question”则指的是在原则、立场上存在的分歧。进一步讲,美国是想“就事论事,解决具体问题”,如:结束越南战争;而中国是要“探讨在原则、立场上的正义性与合法性问题”。此外,提到“question”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答案”(answer),那么,中国希望得到的答案就是“双方能在原则立场上达成共识”,而美国关注的则是“能使某个具体问题得到解决”。“issue”和“question”这两个简单的词汇,就像是冰山的一角,折射并透视出双方会谈态度的基本不同。基于这种态度的差异,双方在处理国际事务中遵循的准则也是不同的,而中美双方在越南战争问题上所持的态度则可以说是最好的明证了。

  在越南问题上,基辛格强调美国的“威望”和“荣誉”,强调要“体面地结束战争”--通过谈判方式,设定全部撤军日期、实现全面停火、释放战俘、确保越南政府的国际地位。同时表示,绝不能做有损国家荣誉的事情--(1)不能同北越合作推翻南越政府;(2)不能将支付战争赔款作为和平的一个条件,但可以自愿提供援助。而周恩来则更为关注“美在越南行为的不合理性和非正义性”。周恩来用回顾历史的办法,从杜勒斯谈起,谈到历任美国政府的对越政策,追溯战事的起源--美国拒绝签署《日内瓦协定》的欺骗行径,和步英法殖民者后尘的侵略行径,指出“印度支那战争的罪魁祸首是美国政府,而且挑起印度支那战事的责任应该由美国政府承担”。双方的具体分歧详见表3所示:

  由此表可见:美方更关心怎样体面地结束越南战争,完全是一种就事论事,非常实用的态度。而中方则更关注印支战争的合法性与正义性问题,无论是追溯战事的历史渊源,还是预测越南的未来,中方都坚持国家主权原则和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即要求美国无条件全部撤军,让印支人民自主决定国家的未来。换句话说,中国更注重表明中国政府在印支问题上的正义立场。在国际谈判中,伦理、道德方面的辩论可作为有效的谈判手段使用,谈判者可凭借有关正义和公平的陈述--合法的外衣,在谈判中获取有利地位,并可以谋取自身的利益。这样做,既不会招致过多的谴责,也不会花费太高的成本。通过诉诸道德议题,强势一方可避免使用太多的权力,而弱势一方也能利用其弱小的优势,获取较为有利的结果。有趣的是,当中方谈及结束印度支那战争所应遵循的正义原则时,美方对此避而不谈。所以,双方有关印度支那问题的谈判并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的。不同的目标,不同的侧重点注定了双方在会谈中会采取不同的谈判策略。美方有意规避的做法是在严格恪守任务书中的指示,即对中方的强硬路线视而不见,从而避免使谈判陷入僵局。

  三、中方对美外事接待工作重细节

  基辛格和他的助手初次感受到中国人的热情与周到是在巴基斯坦的土地上。周恩来派四名高级官员--张文晋、王海容、唐闻生、唐龙彬和三名领航员亲自到巴基斯坦迎接基辛格。当基辛格离开中国时,所有参与会见基辛格的中国官员(周恩来除外)都到机场送行。并向基辛格赠送了《毛泽东选集》英文版和连夜赶制的基辛格访华相册。在基辛格短暂的48个小时行程中,中方还应美方的要求,专门安排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参观紫禁城。同时,周恩来的体贴和亲和力给基辛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恩来会在基辛格的下级生病时,不顾级别的差异,亲自前去探望。双方的首次会谈是周恩来亲临基辛格下榻处举行,这令基辛格感到亲切和从容;第二次会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这又使基辛格感到了作为贵宾的荣耀;更重要的是,这中间体现的平等观念令基辛格感到很舒服。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