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旧中国军事人才的摇篮:清政府创办的陆军大学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6-06 00:54:14

  笔试的关防更严。文武教官早已“入闱”,与外界断绝来往。每次进入试场,总要等一、二十分钟或更长,才能等到题目(考试时间是由发题时计算)。后始了解,是主管官员临时把考的某一教程书籍在出试题的考官面前随意翻到某页,就出一道题,再翻到某页又出一道题。然后油印送到考场。因为题目是未经试官构思、综合条文拟出有学术性的题目来测验考生的水平,而仅是以严防泄漏题目采取如此简单的办法,严则严矣,但测验不出考生的学术素养,考试官也落得个不费脑筋,就条文出问答题应付了事。所以效果并不好。

  笔试完毕,约一周至十天始发榜。经过有了初试制度,到重庆参加复试者亦仅200人。前几榜又有一些落榜者,参加笔试的约170至180人,最后录取约110名。

  第四,淘汰制度。即学生入校经过一段课堂的预备教育和到各军种、兵种学校见习(约半年稍多时间),最后经甄别考试,即被淘汰三名。就在此制度特七期学员的甄别考试时,开始实行。因它未载入在招生简章中,故考生没有思想准备。

  军令部早有整顿陆大校风之意,原定前两期就实行,被学校当局抵制了。从特七期以及稍晚半年入校的正则班二十期(台湾陆军上将郝柏村即此期学员)起,军令部勒令学校坚决执行,已报军委会最后批准。文件硬性规定最后三名淘汰。同学们说,每人一百分也有最后三名。于是大肆活动。特七期有中将上十名,少将数十名,且有黄埔一期同学项传远,是蒋介石的待从参谋,当天就去待从室活动,得悉文件尚在参谋总长何应钦办公室,又有同学认识何的随身高参(均先期同学)。反复研究后,拟了两条意见:第一,认为军令部每学期淘汰最后三名的办法并不完善。第二,为了提高学员的质量,凡不及格者一律淘汰。这条意见,十分冠冕堂皇,上级也挑剔不出毛病,就这样批准交学校执行。这份有关许多学员命运的重要文件,就这样变成了一纸空文,盖学校当局特别是教官们是站在学员一边,不会使一个学员不及格,特七期除因打麻将开除了一名学员(为首的)、记革了三名学员外,再无人受过处分。

  三、结语

  旧中国的陆军大学,从1605年创办到1949年共有44年的悠久历史,在这缩长的时代,不过训练了(包括短期班期)3000余人,而能在国民党军队服役的至多不过半数。陆大的校址几经迁移,创办时在保定,后迁北京,二迁遵义,三迁重庆山洞。抗战胜利后,除特8期留重庆外,余迁回南京,继迁广州。1949年,大部分教职学员随教育长徐培根迁到台湾,后改为三军大学;其余一部由研究院主任杭鸿志带回重庆,于重庆解放时起义,并将留在重庆的学校的一切设备及人员完整地交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他们在西南军事大学高研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改造,绝大部分教职学员均调至南京军事学院工作。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