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在四十年代前后,国民党军队的人事制度逐步走上规范化。军官的晋升,必须在下一级停年(即军龄)届满,始能晋升到上一级。就投考特别班而论,最低军衔是中校,按当时的停年从少尉升到中校须9年半之久。根据过去参考美军的停年比中国军队的停年要长2至3年,如国民党军队从少尉升少将须有17年半的停年,美军则要20年以上。由于人事制度紊乱,中央军按法规办,黄埔学生吃亏大。地方部队能保送黄埔学校学习的,大多是与部队主官有关系者的子弟或者就是他们自己的子弟。毕业回到部队,很快就可提升到“黑官”中校。而在中央部队,不仅黄埔十期毕业生望尘莫及,连八期的都提不到中校。自然也无资格报考特别班了。
还有一种情况,有个别不是军人,因与地方部队主官有关系,假如是个少将参议,他可以补习一点军事学,因特别班不考实兵指挥,不考自然科学,几大教程和战术作业,均纸上谈兵,对有文化者是比较容易学会的,学历上找两位正式军校出身的朋友,写个假证明也就混过去了。
抗战时,军令部为提高陆大学员的素质,对上述一些钻空子,投机取巧的报考特别班者,该部主管部门,自然一清二楚。所以1942年筹备招考特七期时,对考试办法作了极为严格的规定。就笔者记忆及主要项目有:
第一,资格限制:①必须住过承认的军事学校、还须受过一年半以上的养成教育(黄埔四期以前例外,但政治科的不能考)。如文凭遗失,须由中校以上两名同学证明,但校长不能作证明人。②军龄必须在9年半以上的中校至少将现职军官,且须持有蒋介石颁发的正式任职命令。黄埔学生则限于第八期。③必须是任过主队职的军官,即排、连、营、团、师长等职,但师以下部队参谋人员按主队职,如师的上校参谋长或上校参谋主任同团长,中校参谋同副团长。④必须任现职二年以上,例如任团长未满二年者不能报考之类。⑤关于资格审查,先由保送单位,继由初试委员会审查,录取后,须由复试委员会最终审查,始能参加复试。
第二,考试办法:①分初试、复试。初试由各战区组成,有的是一个战区一个考区,有的两三个战区一个考区。由司令长官任主任委员。复试由军令部组成,由一位次长任主任委员,大致是师以上单位有两个名额,如果资格符合,有两人以上报考者,则单位还要举行一次初试。②考试步骤,首先是资格审查,合格者,可以参加初试。二是考试顺序与初复试基本相同。首考为体格检查,及格者发第一次榜,榜上有名者可以参加实兵指挥--一般是在操场有一连实兵,由考试官下达课目,可以是队列教练及连营战斗动作。主要是考验与考者是否正式军官。及格者发第二次榜,榜上有名者再参加口试,口试委员会是由几位考试官组成,由主考官先询问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如在何部队,所任职务等等,主要是看应试者的仪表,是否口齿伶俐、态度自如等。然后分由口试官就极为广泛的军事、政治、时事以及普通学科和一般社会常识进行测验(复试口试最为严格,后文另叙),及格者发第三次榜。榜上有名者再参加笔试。
第三,杜绝弊端:中国自古之有考试制度始,尽管关防严密,如科举时代的“入闱”。但总有后门可走。清代对考试的泄密舞弊者,处刑极严,但弊端仍难杜绝。特别班学员不似正则班学员(营长以下)社会关系少,他们均中高级军官,绝大多数为上校以上,所以各级考试官员,非直接亲友,也可找到间接关系,走后门,求帮助,主要是搞到题目,或买通口试官预先约好答对的问题。
草拟考试办法的主管陆大军官自然是前期毕业的同学。可以说对考试所能产生的种种弊端是经过了周密的深思熟虑(可谓“挖空心思”),一切渠道均为之阻绝。从上述资格审查及考试办法已可窥见其严。就复试时口试和笔试的严格程度,更使人叹为观止。
口试是进入最后笔试的一个颇为难过的关卡。复试时,是由9位中将组成,试场为半月形,主任委员居中,两旁各为4位口试官。特别班的学员在这9位考官中总会有直接间接的亲友。口试又无卷子,事先通个信息,临场对上口径,手下略作留情,分数可以保证过关,但事情并非如此。进场之后,一种严肃的气氛,即使身经百战的军官,如果少与高级军官接触,也不免有精神紧张之感,主试官不问具体问题,如初试一样,端详一番。从他桌上笔筒内抽签。签上写的是考生应到某口试官面前应试(这不似初试时其它口试官就直接提问,这是一漏洞)。每位口试官桌上均有两个签筒,一个里是题目,一个里是下一位口试官的姓名,即使这位口试官是你的至亲好友,也无能为力。因不能随意提问,必须抽签,签上卷有纸条,题目就在上面。因一个学员应试,其他考官均集中精力聆听,互打分数,最后平均。一位试毕,又抽签去另一口试官前应试。一般要经过二至三位考官口试,快的约十分钟,慢的约一刻钟。这短暂的时刻,老实说,比在战场上打冲锋时的精神还要集中、还要紧张若干倍。后来同学们戏称之为“九堂会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