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旧中国军事人才的摇篮:清政府创办的陆军大学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6-06 00:54:14

  陆大自有了特别班之后,过去的班即称正则班。从1928到1949年,特别班共招八期学员(即将近三年才招一班)。正则班从第九期至二十二期共招生十四期(闻二十三期迁到台湾才毕业),基本上一年多招一期。以每班平均一百余人计,22个班,约2500人左右,连同九期以前的共约3200人上下。按陆大制度,正则班和特别班毕业者有正式学历,可领到所谓陆大学员的三件宝--毕业文凭、同学录和毕业证章。(毕业证章具有国际性质,西方驻外武官,基本上是陆大毕业生,在正式场合须佩带,很容易识别。旧中国所派出的武官、陆大毕业者寥寥可数)。所有短期班包括1939年招集的乙级将官班,因是未经严格考试入校学习,作为补习性质,不算正式学历。但自1944年办甲级将官班(3个月)始,包括先后的已级将官班均列入正式学历。

  陆大从1906年创办到1949年共44年,不过训练了(包括短期班期)3000多人,在这绵长的时代,以及抗战及解放战争中,能在国民党军队服役的至多不超过半数。如以北伐为界,前后时间大致相等。从上述学校结构变更及学员的数字看,后22年是比前22年的变化要大得多。

  二、陆军大学的考试制度

  旧中国有不少学校象清华、北大、交通等大学以及教会在我国办的协和、湘雅等医学院,包括陆军大学在内,入校非常困难,称为“铁门槛”,极言难以考入。但这些学校,考入之后,又等于端上了“铁饭碗”。以陆大为例,极重同学关系,旧军队派系颇多,但同在陆大学习3年,毕业之后,同学彼此之间基本上一视同仁。每期约百名同学中总有些“飞黄腾达”的,经其捉携一下,总能谋个一官半职。退一步,也可以作个高参之类的官。假使不愿在官场应付,回到母校作教官,也可糊口。所以说,在旧军队能考上陆大,也就等于有了个“铁饭碗”。因之,旧军官角逐于陆大考场者,可以说是“前赴后继”,但绝大多数还是为了地位、事业。一旦考上,就象“天之骄子”,在陆大流行谚语中,有“金学员、银教官、破破烂烂是职员”之说。

  北伐以前的陆大考试,大致是由保送部队(基本上每个师以上单位可保送二名)自办初试手续(走过场),报送参谋本部审核,合格后可参加复试。一直到四十年代,才改变办法,初试由各战区办理,盖每期报考者齐集陪都重庆,(有时可达千人以上),不仅考试委员会难于应付,交通食宿亦难以解决。所以由各战区初试,先一步择优录取,最后参加复试者不过二三百人,减轻许多不必要的负担,办法比以往前进了一步。正则班一直如此。考试课目,除军事学术外,其他一般学科及自然科学均与考文科大学同。1943年我考特七期时,有一项规定,作文必须文言,作白话文者打八折,而作文又是主科之一,不及格者不录取,即使其它课目满分。此外,尚有应用战术,不及格者不录取,对正则班学员(少校以下至中尉之青年军官)还要求外文也必须及格。

  特别班的考试,第一期是保送,这是针对北伐军的部队缩编,对部分高级军官可资深造的一种临时措施。根据总名额,各部队自行选拔保送。特二期时,改变了考试办法,须经过资格审查及口试、笔试。惟无自然科学、外文和实兵指挥。对西北四省(陕、甘、宁、青)每省可免试二名入校学习,盖照顾西北文化落后之故。饶有趣味的是,免考的蒲城人刘宗宽,毕业考试竞是“状元”。

  1936年招考特三期(西北四省免考名额取消)。刚考试完毕,即发生“西安事变”。蒋介石回南京后,应要求从宽录取,他批准了250余人(可能均在分数线以上或放宽尺度)。陆大的一切设备,不可能容纳许多的学员同时上课(按:当时有特二及十三、十四、十五共四期),于是把批准的学员分为特三、特四两期,先后入校学习。

  抗战开始,按西方习惯,一旦与外国宣战,最高军事学府暂时停课,在校学员由参谋本部(抗战开始时的大本营)统一调配使用,大致是派往作战部队师以上单位任联络参谋。由于中国是长期抗战,于1938年春,又在长沙复课。在与日军大规模正面作战时,国民党军队始感到各级主官和参谋人员,特别是高级军事人员的素养远逊于日军,才重视陆大的教育。但培训一个有军事素养的高级人员也非易事。当时对陆大采取了缩短年限的办法(即3年改为2年并取消暑假)。正则班基本是每年招生一班。中尉至少校军官,凡毕业于正式军校(主要是黄埔)受养成教育一年半以上均可报考。所以这一层次的青午军官报考的机会多,但却苦了希望考特别班的中高级军官。

  1939年招考特五期,考生援例要求,蒋介石又批了200余名分两期入校。为此,主管陆大的军令部对蒋介石随意批准考生人数(还不包括他所特许的、每期约十名左右的中将级军官)的办法并不同意,但亦无办法。中高级军官报考的机会更少,从1936年到1943年约8年才招了两次特别班。许多希望报考特别班的军官也有强烈的反应。特别是黄埔前几期的同学尤甚。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