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世界工厂”的变迁:从大西洋向太平洋的过度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6-05 09:49:54

  早期工业化

  美国的工业化同英国一样也首先从棉纺织业发展起来,而且也是模仿英国的制度和技术。埃利?惠特尼(1765-1824)发明的轧棉机促使了美国南方植棉业迅速发展,但他更重要的一项发明“标准化生产方式”则开辟了美国工业大量生产的新时代。

  在惠特尼的时代,工匠们采用的是个人生产方式,包括器械制作,也是工人独自承制全部零件并独自装配,因而零件不能互换,生产进度缓慢。1797年,美国政府因面临同法国交战的危险,急需4万枝滑膛枪,而当时陈旧的制造工艺,远远无法满足需求。于是,惠特尼大胆接下了订单。他决心改革传统工艺,先大量生产标准的、可互换的零件,然后用最少量的人工进行装配,使得生产过程大大缩短。然而改革工序所需时间超过了惠特尼的设想,他因交货期延迟而受到怀疑和攻击。无奈之中,惠特尼请来杰斐逊总统和其他高级官员,当着他们的面,进行实地操作表演。工人们蒙着双眼在一大堆散装零件中装配步枪,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令众人赞不绝口。结果,惠特尼非但没有受罚,反而得到了追加贷款。后来的历史学家对此事产生怀疑,但是互换零件的神话却深入人心。

  车轮上的国度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美国抛掉了英国的模式,转而建立起以新兴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尤其是电的应用。70年代发明电话和电灯,1880年,美国在纽约建立了第一个火力发电厂,标志着美国电气化时代的开始,此后,电力工业大规模发展起来。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国家被拖垮,对于美国来说,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黄金时机。而这个黄金时代最为耀眼的神话就是汽车工业,其中的双子星便是福特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

  福特汽车也成为美国工厂的一个巨大成功,20年代初占全美汽车产量的60%,而几乎占世界汽车产量的50%。到1950年时,美国生产的汽车居然占到世界汽车总产量的85%,而美国的进口车比重还不到0.3%。汽车工业的兴盛,美国亦自此成为了“车轮上的国度”。美国在20世纪上半叶享受着新的“世界工厂”的桂冠,接着也成为了世界的金融中心和科技中心。

  美国衰落了吗

  美国繁盛的科技经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遇到日本的挑战。到上世纪80年代,美国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更是在许多领域落在了日本后面,11个关键性的高技术部门中除了制药业一个行业还领先外其他都输给了日本,尤其是机器人制造业、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消费型电子产品和电器等领域。如模具制造,美国三大汽车巨头使用的都是“日本造”。因为美国造的模具轧制3万次。而日本造的模具可以轧制6到10万次。

  美国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收缩,首先是由于美国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大量投资。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美国逐渐开始将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污染型以及低附加值的行业,如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轻工业和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塑料、石化和机械等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无疑极大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这样,美国不得不面对相当程度的贸易逆差,这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还有,根据美国人的自我批评,美国社会的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使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报酬十分微薄,据说曾出现众多工程师因失业而争夺一个安装车库门的工作。反智主义给美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成本。汽车工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过去30年中,美国的汽车公司依赖营销手段而非良好的技术和质量来提高销售额。底特律汽车公司的总裁只对短期利润而非长期竞争力感兴趣。而日本公司恰恰相反,他们积极地投资于研发。美国的汽车工业正在萎缩,美国制造业的衰落并不能完全归因于成本,企业精英们缺乏投资于长期收益的兴趣也是原因之一。

  美国的收缩和衰败,使人们对这个“世界工厂”争论纷起。1988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出版《大国的兴衰》,以近五百年的大国更替的历史演变总结出兴衰的规律,认为“美国经济已走上了衰落的道路”。但同年哈佛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却反驳了肯尼迪的观点,认为“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21世纪仍将是美国的世纪”。关于争论孰胜孰败尚无定论,但日本“世界工厂”的崛起已成不可抵挡之势。

  【日本制造风靡世界

  太平洋的岛国日本和大西洋的英国在地理上相似,也许是巧合日本继英国、美国之后成为第三个世界工厂。

  日本是在亚洲最早实现了工业革命的国家。1880年到1895年前后形成了以蒸汽机和水力为能源的棉纺织业和丝织业,甲午战争的胜利使其获得了朝鲜和中国的市场。日俄战争前后,日本成功地实现了使用石油和电力的动力革命,并在政府投资和扶植下开始形成造船和兵器工业。日俄战争的胜利进一步促进了日本的产品输出海外。使日本的重化学工业再度获得发展机会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列强为了备战,从日本大量进口船和军用物资。造船业的迅猛增长带动了钢铁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列强们空出的亚洲市场也为日本稚嫩的化学工业提供了发展余地,化肥和化工原料的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号-1